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界定了村落遗产地利益相关者,并借鉴“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价法”,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对村落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的分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村落遗产地利益相关者在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等3个维度上存在不同差异,而且根据这3个维度可以将村落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细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在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等各不相同,对于村落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是承载民族和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街巷空间作为传统村落的骨架,是传统村落发展必不可缺的物质空间。文章以湖南江永县勾蓝瑶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2013年、2021年勾蓝瑶寨遥感影像图,利用空间句法软件绘制两个年份的轴线图,从连接值、整体集成度、可理解度三个指标层面挖掘两个年份街巷空间的形态,探究旅游发展对街巷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作为一种建筑形态,它具有生态嵌入性或地理嵌入性.所谓建筑形态的地理嵌入性,指的是它的建筑形式与结构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约束,从而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从陕西的窑洞村落,到西双版纳的竹楼村落,从北方的四合院村落,到江南的水乡村落,无不体现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匹配性.这种村落形态的地理嵌入性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体现了当时的物流条件的落后,人居建筑的原材料只能就地取材;从外地取材,既受到运输条件的限制,也受到建筑成本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大中村被列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是贵州地区特有的屯堡村落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村落基本信息、村域环境、传统村落格局、传统建筑四个方面,对大中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此挖掘出大中村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大中村为例,本文阐述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以该村落蕴含的文化特色为依据,以村落的发展要求为脉络,制定适合每个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总面积376平方公里,辖一乡一镇32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万余人,是驰名中外的旅游避暑胜地。近年来,该景区认真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以创建一流风景  相似文献   

6.
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以湖南省怀化市5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对怀化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怀化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旅游是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本文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不同空间尺度的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山西省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总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中部、东南部高于北部的空间特征。(2)县域尺度上,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中等响应度县域约占80%;地市尺度上,呈现了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晋城市、晋中市与传统村落数量最少的太原市旅游响应度较高的非均衡特征;区域尺度上,太行、长城、黄河3个旅游板块的旅游响应度表现为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而汾河流域旅游响应度则呈现出中游>下游>上游的空间分异规律。(3)不同尺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的主导影响因子具有差异性,传统村落集中度、旅游发展水平和区域景区优势度对县域尺度的影响明显;旅游发展水平与接待规模对地市尺度的指示性较传统村落集中度显著;从区域响应度影响来看,除传统村落集中度外,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区域乡村旅游组合对3个板块响应度的支持力明显,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对流域旅游响应的作用显著。(4)综合不同尺度影响因子发现,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对传统村落资源禀赋、区域资源组合和旅游发展环境较为敏感,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影响较弱;传统村落集中度对旅游响应度的影响具有普遍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村落不再 采取何种聚居方式是与人们采取何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一般而言,村落聚居方式是与农耕活动相适应的.在长期再生产过程中,村落不仅形成了一套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从而能够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创造出文化并凝结出大量的文明成果.在村落形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人的创造性活动不仅使人的行动所及范围的自然与人形成了具有文化意义的空间,而且人的社会关系、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形成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提升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的民俗旅游以村落为单元得到规范.已有民俗旅游研究多是基于旅游业宏观发展角度,而以民俗村的旅游功能为研究对象、面向村落旅游建设的成果少而零散.本文运用甘恩(Gunn)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首先从供给方面,即食宿接待、游憩内容和旅游商品供应方面总结了旅游功能的低位状况,提出纵向深化和横向附加两个民俗村旅游功能提升的模式,并针对每个模式提出实施途径.文章希望通过对民俗村的旅游功能提升研究,促进北京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长旅 《山西旅游》2006,(6):39-39
为加快长治城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业和二、三产业结合,城区欲依托五马街道的北石槽等6个村庄传统的村落空间和建筑形式。打造五峰山原生态村落旅游博览园。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在我国的历史较为悠久,其可衍生出多种文化产业,受国情影响传统村落在某段时间内出现衰落迹象。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的重视,此形态焕发出了生机。本文将详细介绍传统村落主要的旅游价值并通过当前村落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保护理念、保障其建筑、文化及资源等多种措施来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水准,借助乡村旅游为依托,利用乡村旅游,提升传统村落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传统的村落形态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许多传统村落成为了旅游目的地。旅游促进乡村地区城镇化,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时推动了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有别于其他产业主导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如在空间形态方面,既要保护和利用好原传统形态,又随着保护与开发出现新的形态变化。从近30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看,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演变是较为明显的,以周庄为例,其在1984年还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上的传统村落,现在已发展为一个水陆相通、功能完善的小城镇。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我国传统村落面临严峻的存续危机
  伴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农村地区的传统村落陷入了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一方面,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位居相对偏僻、落后地区,长期以来的人口外流和空间荒废导致大量村落出现“空心化”与“自然衰退”,村落发展主体缺失,造成村落的“文化失落”。另一方面,不科学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和“开发性破坏”。不恰当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导致农村土地被强行分割、农村民居拆迁、自行无序建房,使得乡村格局改变、村落特色丧失。而GDP导向的政绩观引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导致一些村落的旅游开发过度或不当,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建筑与整体和谐的人居环境。此外,保护制度与法规体系不完善造成“政策缺失”与“控制乏力”。传统村落的价值长期未得到充分认识,缺乏有针对性的、严格的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严宽荣 《西部旅游》2022,(24):21-23
目前,各地围绕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着不同的探索,良好家风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德、孝、贤、精等家风因子能够对游客产生重要影响。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从物质层面、情境设计、游客参与、营销手段、旅游商品等方面传承与创新传统村落家风因子,赋予传统村落良好家风以新的活力,才能促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探索中,旅居养老需求与传统村落养老供给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供需关系为传统村落发展旅居养老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文章借助SWOT理论分析传统村落发展旅居养老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分析表明:传统村落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方面有较大优势,而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模式单一为其劣势,在政策支持下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养老质与量的双重需求下,传统村落旅居养老的新模式既能缓解城市的养老压力,又能为传统村落的活化提供新途径,有利于实现传统村落的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6.
刘碚 《西部旅游》2022,(22):22-24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我国已建立起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和管理机制,有效缓解了传统村落快速消亡的趋势,及时保护了大量文化遗产,明显改善了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人为导致的传统村落建筑破坏、人文价值逐渐消失的现象仍然存在,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仍然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了技术进步和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化,传统村落转型发展势不可挡。如何在保存和延续自身文化基因的同时,又能重构文化生态以适应新环境变化,避免产生多元化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是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核心任务。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研究相关文献,结合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制度与实践,从文化和生态系统耦合的视角,全面梳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概念体系,深化和完善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内涵、文化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文化生态平衡调控和文化生态适应性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提炼传统村落文化特质与文化核心的思路、评价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的方法和优化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区域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以期系统地解决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从而推进文化生态学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在地化研究,有助于中国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的落地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一、度假乡居模式(一)核心理念形成淡江乡村就是一个野奢度假综合体的核心理念。通过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改造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有特色有一定规模的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围绕旅游要素塑造成以"淡"字为特色的乡村度假品牌。(二)村落特征1.村落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与传统旅游不同,度假乡居模式对于乡村区位交通的要求较低,  相似文献   

19.
正春节旅游高峰临近,全国景区蓄势待发准备迎客,而近年来的"爆款"景区普者黑却反其道而行。记者在普者黑彝族撒尼人村落仙人洞村看到,部分民宿、餐饮正进行排污改造和传统文化提升,闭门谢客。普者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13年后,因成为《爸爸去哪儿》《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视节目拍摄地知名度鹊起,加之高铁开通,游客井喷。2018年接待游客501万人次。  相似文献   

20.
陈沙沙 《当代旅游》2022,(12):25-27
“社区营造”理念可以促进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永续发展。本文通过对部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活化路径的模式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拥有社区营造理念的袁家村值得其他村落学习。“社区营造”可以提高村民凝聚力,有利于村落集体管理和利益分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