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稳态通货膨胀下经济增长率的估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产品市场价格变动出发,解释了经济增长影响通货膨胀的原因,并讨论了稳定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同时,利用季度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过去1 4年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变动情况,估计出2 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稳定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率”(SIRG ,SteadyInflationRateofEconomicGrowth)大致维持在9.8%左右 相似文献
2.
3.
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我国1996~2005年间的数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1996~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就中国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实际GDP、能源价格以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短期呈现负向冲击,它引起的成本推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作为政府隐性税收降低了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与一般性税收之间的时滞对政府总财政税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政府对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是我国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以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不仅效果甚微,而且以改变居民经济预期的方式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随着疫苗接种速度加快,全球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应对疫情的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救助政策在短期内会推高经济增速,但未改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有所恶化.随着救助政策效力下降和逐步退出,全球经济增长中枢可能下移.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增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疫情后全球通胀水平将高于疫情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安全网持续强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金融动荡进一步增强了各国危机应对能力.然而,疫情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加大,风险进一步累积.全球将处于金融风险与危机应对能力均上升的脆弱平衡状态.在金融安全网保障能力不均衡、危机应对工具不足和疫情后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转向的影响下,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金融风险防控压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协整理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检验了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并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验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非典型滞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并存,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失衡的新局面.这种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典型滞胀理论来解释说明,因此,构建一种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分析视角和方法的需要变得更为迫切.基于纯货币经济的分析方法,本文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归纳为一种含有非典型滞胀特征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8.
9.
中国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关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率波动影响关系,存在F riedm an-B a ll和Cuk ierm an-M e ltzer两种假说,即存在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的相互影响关系。使用GARCH和TGARCH模型,选择中国1993~2004年月度通货膨胀率数据,检验结果表明F riedm an-B a ll假说成立,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河北省经济持续增长,但增速相对较慢.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河北经济增长速度仍需提高,应提高投资率、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净出口力度,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发展社会强省步伐. 相似文献
11.
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对一国经济成长过程中劳动生产率追赶与实际汇率变动之间联系提出了理论推测。本文介绍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理论内容和经验研究文献,利用国别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考查其主要经验证据。本文还讨论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对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确把握经济走势实现平稳快速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有局部过热的特点。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关口。局部过热会引起局部的、结构性物价上涨。而若发展到全局过热,仍会引起全面的通货膨胀。因此,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地增长;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要有应对市场的安全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3.
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迄今的长期经济增长历史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具有"驼峰形"特征,即中等收入时增长速度快,人均收入水平高时次之,收入水平低时最慢。经济增长的历史同时表明,增长速度快的时期几乎都伴随着经济结构剧烈变化。本文试图在新古典理论框架内,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驼峰形特征以及促成它的经济结构变化。数值实验表明,模型结果合理地解释"驼峰形"的经济事实,而且与Kaldor事实和Kuznetz事实同时相容。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e Juhuang 《经济研究》2005,40(8):54-59
本文讨论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内生化的各种问题,包括有限寿命与无限寿命、确定寿命与不确定寿命、不确定寿命下的消费决策方法、不确定寿命下非预料死亡者的遗产如何处理、个人生命如何分期、个人如何预期未来收入等。强调了寿命假定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寿命不确定下个人消费决策的新方法,探讨了有关未来收入的趋势预期和水平预期,并分析了哪一种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15.
The United Kingdom is a highly open economy, and has a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of targeting inflation in consumer prices. In this paper, we look at the evidence from the UK on inflation behaviour, and examine the propositions from several theoretical models about inflation dynamics in an open economy,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the hypothesize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xchange rate and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 Theoretical open‐economy macroeconomic models ‘cover the waterfront’ on this issue, ranging from ‘exchange rate disconnect’ to a rigid link between nominal exchange rate changes and inflation. We estimate on UK data the open‐economy Phillips curves implied by th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We argue that, of the alternatives considered, only a model where imports are modelled as an intermediate good, as in McCallum and Nelson (1999) , provides a reasonable match with the data. Unlike the standard model, in which imports are treated as a final consumer good, the intermediate‐goods specification provides support for a policy of CPI inflation targeting.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5—2012年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数据,采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门限效应明显存在;在门限值以上,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在门限值以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平滑转换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不同模型的实证结果都支持通货膨胀门限效应存在。 相似文献
17.
John S. Gamb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3,47(1):69-80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imposes us not only to change the way we produce and convert energy but also to modify current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A substantial body of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our behavior is often guided by habits. The existence of habits - not fully conscious forms of behavior - is important as it contradicts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heir presence thus calls for the setting of new instruments as it is difficult to expect consumers to be capable of exercising control over their consumption of energy in reaction to given incentives. This is further increased in our perspective where the current carbon-based Socio-Technical System constrains and shapes consumers' choices through structural, cultural,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forces. Habits being potentially "counterintentional," can be considered as a form of behavioral lock-in that may explain continued increase of energy consumption. Policies should thus specifically address the performance context of habits.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VAR方法研究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经济增长互相之间的影响.研究发现: (1)GDP的增长有很强的惯性,GDP受CPI和API的影响非常小,而对CPI和API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2)CPI也有很强的惯性.表明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就不易控制.OPI受GDP的影响很大,受API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CPI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对API的影响也较大. (3)API主要受GDP和CPI的影响,但自身也有滞后影响;API对GDP和CPl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以发现,我国目前过高的经济增长是以偏高的CPl和API为代价,而且是高的CPJ导致了高的API. 相似文献
19.
From Inflation to Growt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reexamines growth in transition using panel data to 1997. It suggests that output has been strongly affected by export market growth; that infl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weaker output only above a threshold inflation rate; that structural reform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weaker output initially, but that it stimulates higher growth thereafter; and that rapid disinfl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output losses only in the presence of pegged exchange rates.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和江苏省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比较两省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江苏省与安徽省GDP的差距由1997年的2.5倍扩大到2007年的3.5倍,进出口贸易额的差距由1997年的7.66倍扩大到2007年的12.79倍;安徽省FDI对GDP的带动作用远大于江苏省,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带动作用略小于江苏省;安徽省的出口依存度等外贸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增长缓慢,在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江苏省的外贸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在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