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根据武汉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课题小组的调查数据,从就业稳定性、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水平、职业声望和职业发展五个方面统计分析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现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必须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努力扩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不断完善现行的社会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辽宁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劳动合同签订和职业流动频次作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代理变量,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收入效应及其性别差异进行分析.OLS回归结果显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有正向显著的影响,但对男性农民工的影响更大;职业流动次数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但是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存在差异.采用Treatment-effects模型校正变量选择性偏差问题,倾向得分值匹配法控制变量内生性问题之后,职业流动次数的估计结果与OLS吻合,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度量的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工资有正向显著的影响,但对女性农民工工资的提升效果更大,与OLS结果不同.同时发现,参加过培训、有高层次社会网络、参加工会的农民工就业稳定的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是农民工最重要的劳动权益之一。从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合同年限等两个方面考察了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江苏省的调研数据,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为44.2%,劳动合同的年限普遍较短。Probit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持有技能证书、对相关劳动法律的了解程度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合同年限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一代农民工的合同年限明显长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以及在民营、个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能性将显著下降,合同年限也显著缩短。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郭娜 《商》2014,(35):41-4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民工湖”,也实现了农民工群体之间的代际更替,有了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之分。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当代农民工的主流群体,他们在劳动转移过程中产生的就业与发展问题也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为视角,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更换频率作为其就业稳定性的衡量标准,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发现,外出务工经验、农业生产经验、就业合同签订状况、年工资收入和工作环境满意度5个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艳  富童 《华商》2008,(15)
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订的,明确三方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本文从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行政合同的比较得出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为民事合同。并对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谢珺 《商场现代化》2010,(23):199-200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现实状况面临着求职过程的制度约束、收入水平低下、工资拖欠严重和安全卫生条件恶劣,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低下,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低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加强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剖析了农民工就业质量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将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区分为同一城市内部的流动和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分别从理论上讨论了两种情况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对相关的理论假设作了实证检验。在控制住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其更换就业城市的次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其在本地更换工作单位的次数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在本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工资效应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区分为同一城市内部的流动和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分别从理论上讨论了两种情况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对相关的理论假设作了实证检验.在控制住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其更换就业城市的次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其在本地更换工作单位的次数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在本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两年工程项目的"用工荒"的问题,通过建筑工人就业质量现状阐释为何农民工总量逐年增加,但建筑工人数量却在减少,从就业稳定性、收入水平及权益保障、职业发展、就业满意度四个维度分析其就业质量现状,并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建筑工人就业质量的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要消除农民工就业难、工资水平低等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力度和整体素质,简单来说就是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加强培训,是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农民工培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关注城市职工和农民工两个群体工资差异的大小和来源。利用CGSS2013数据和均值分解法,文章考察了人力资本和歧视的贡献。研究发现:在实现就业以后,两个群体的工资差异主要来自于特征差异,歧视并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主要存在于就业实现的过程中,就业歧视解释了两个群体大约一半的工资差异;教育从特征差异、回报率差异、就业概率差异三个方面为工资差异做出了贡献;工作经验在工资决定中具有逆歧视作用。我们的研究意味着,要缩小两个群体的工资差异必须从缩小前市场差别开始,并通过促进市场竞争、明确歧视的实践标准、简化反歧视的诉讼程序等措施来减少就业歧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民工潮”,近年来却悄然退去,演变成了令人震惊的“民工荒”。原因究竟何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不等于有效供给,进城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民工荒”表现为“数量荒”,实际上是“质量荒”,来源于民工的“教育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工荒”反映的又是“权利荒”。善待民工,规范用工行为,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才能营造出一个留住民工的良好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问题。而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的现象。本文结合国情,描述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种种表现,揭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进而提出消除歧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浙江省农民工调查的微观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和分位数分解的方法,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农民工在整个工资分布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群体间的性别工资差异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但性别工资歧视程度在不断降低。在收入分布的低分位数上,歧视是造成农民工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在高分位数上,个人资源禀赋造成的差异则成为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lifting of migration restrictions on the migrant sending countries. With EU enlargement in 2004, 1.2 million workers from Eastern Europe emigrated to the UK and Ireland. I use this emigration wave to show that emigration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wage distribution in the sending country, in particular between young and old workers. Using a novel dataset from Lithuania, the UK and Ireland for the calibration of a structural model of labor demand, I find that over the period of five years emigration increased the wages of young workers by 6%, while it had no effect on the wages of old workers. Contrary to the immigration literatur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emigration on the wage distribution between high-skilled and low-skilled workers.  相似文献   

16.
面对农民工就业形势的恶化,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状况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危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Metroeconomica》2018,69(3):655-68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from a post‐Keynesian perspective. Considering two aspects of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employment flexibility and real wage flexibility, I adopt the flex–output model to discuss employment flexibility and extend it by incorporating real wage dynamics induced from a wage–price Phillips curve to discuss real wage flexibility. Simulation of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employment flexibility possibly increases instability of an economy whereas real wage flexibility reduces it.  相似文献   

18.
For a developing economy with a given urban wage rate, globalization in capital markets strengthens labor unions. This result hinges on the fixed urban wage rate, which leads to a constant capital–labor ratio in the urban sector. Globalization via capital inflows not only enhances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unionization but also reduces the rent-shifting related loss in production inefficiency to domestic capital, lending a support to labor unions for developing economies. This result is contrary to the common belief that labor unions tend to be weakened during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observed after 1980s in many developed econom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