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牛 《价格月刊》2002,(1):42-43
价格竞争本是市场竞争惯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时下价格竞争大多表现为降价竞争.然而,在市场一片降价促销的鼓噪声中,少数商家却大不以为然,他们不仅不主张"降价",甚至推出"提价竞争"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2.
60年代,美国格勒尼斯服装公司生产的各类男女服装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但该公司并没有趁机提价,增加产量,而是率先在全国同行中实行了“限量促销”,并推出“梯次降价”优惠顾客的策略,告知顾客凡购买本公司产品次数越多,则价格优惠的比例越高。这一促销术推出后,公司不但没有因产品走俏后限量降价经销而失利,反而独发大财,在市场上至今盛名不衰。无独有偶,笔者所在的小城有一户李姓人家,多年来烧烤的鸡背味道鲜美,十分可口,购者络绎不绝,在全城小有名气,谓之“李家鸡背”。李家经营有方,每天中午、晚上只各烧烤两笸箩鸡背卖…  相似文献   

3.
谈到降价风潮,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国内这一、两年内的“彩电大战”。的确,国内几家彩电巨头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和市场份额,纷纷祭起了“降价”这一市场争夺战中最残酷但也是最有效的武器,一时间打得天昏地暗,头破血流。直到现在,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彩电降价大战”还在激烈地进行当中。不过,论起降价的幅度、降价的频繁、降价的突然,却还要属PC为甚了。大家大概还记得年初PⅢ连番降价引起的空前轰动吧,PⅢ在今年3月份刚刚发布时售价高达万元以上,然而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它就连续三番五次的大降价,先是七千多块,然后是五千…  相似文献   

4.
汽车市场的降价大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回顾2006年,始终贯穿全年的一条主线就是“降价”。遍观当下汽车市场,主流国产汽车品牌车型中没有降价的可谓少之又少,“降价”成为汽车厂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重复上演的“无”。2007年新春刚过,厂商们又一次纷纷扯起“降价”大旗。由一汽大众全系降价拉开帷幕,随后东南汽车蓝瑟和上海通用凯越全系列车型价格下调,再到上海大众大部分车型降价以及东风雪铁龙对旗下爱丽舍和富康两款车系进行全线官方降价,降价风潮愈演愈烈,到3月份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5.
能源价格改革不能完全理解为全面提价,但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能源低价时代的结束,能源价格趋高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因此,能源价格改革是建立在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污染治理成本这三个“要素”基础上的适度提价,使各类能源的价格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  相似文献   

6.
国内商用车市场的2005年无疑是“艰辛前行”的一年:随着宏观调控、道路新法规作用的进一步显现,市场出现下滑,加之资源涨价、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降价的双重压力,使行业的利润水平急剧下降,多数企业步入了近年来少见的困难时期。向何处突围,如何突围,成为2006年商用车行业面临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1996年初我国汽车市场来势迅猛的降价风劲吹南北,各主要汽车产销厂商纷纷采取措施,以扩大各自车型市场份额,拼争市场占有率和减轻库存压力。一时间,降价车型之多,时间之接近,降价幅度之大,是我国汽车市场前所未有的,形成了罕见的“价格大战。新景观。97年,降价竟销涛声依旧,特别是年初在北京市场的“微面大战”,  相似文献   

8.
在供给大于需求,买方占主动权,竞争又十分激烈的市场上,企业首先提价存在着很大风险。因此,企业要多方考虑、慎重安排。比较好的做法是变压力为动力,挖掘企业自身的潜力以抵消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企业尽可能以边际成本为低线,在经营弹性较高产品时不提价,或适当的降价,以争取更多的销量,从而减少成本提升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即便是企业不得已提价,也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提价方式,从而使企业的经营不受影响,甚至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宁可让利也不让市场兰岚“宁可让利也不让市场”,这是广东某鞋业公司的营销策略。这家公司生产的“跑马”牌高档皮鞋,在香港市场上极为畅销,今年一个日本鞋商想挤掉“跑马”,将同类产品降价10%销售,于是“跑马”果断地以等额降价还击,日商红了眼,再降10%,“...  相似文献   

10.
暑假品牌电脑黄金销售期已进入倒记时阶段,商家们为了扩大销售战绩,已经铆足劲开始最后一轮的“冲刺”,记者这几天采访了京城几大品牌电脑卖场,了解到,通常厂家的降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取电脑升级而不提价的方法,一般是硬盘容量变大,由80GB升级到120GB,或是将内存扩充,由256M升级到512M;另一种是配置不变直接降价,一般是由于邻店同行市场行为牵制所为,或是取消其赠送的毫无吸引力的“礼包”,直接降价。记者采访一销售人员,问其销售的品牌电脑为何降价,直言道:厂家行为,主要是缩小了我们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是基于市场占有量的考虑。但不管如何,现在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时机会比先前更好些,但好时机仍然需要冷静采购,毕竟一台电脑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支出,货比三家,不要嫌麻烦。其实关于一台品牌电脑的好坏,品质、服务和价格是构成它的重要三大因素,消费者只要把握这三方面的“度”,就能买到一台称心如意的电脑。下面记者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详细阐述,为打算采购电脑的朋友们出出主意。  相似文献   

11.
刘晓宇 《中国工商》2002,(4):118-121
许多人下海创业,完全都是一种“冲动”,不像现在非要有什么完善的“商业计划书”。静下来想一想:如果不是凭着一股子激情和“赌性”,许多事情都不会发生。创业者经历各有不同,但无论在起航之前你的“船”有多大,都要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2.
降价没商量事实上,2005年国内车市的价格一直为国人期待,由于国产和进口车市场面临双重挤压,今年车市价格甚至存在全线崩盘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 为抢夺市场,现在的商家们常常会使出"降价"的法宝。对于降价,消费者自然没有意见,然而,一听降价就闻风而动,把商场挤个水泄不通的"盛况"也很难再现,商家们却大多感到精疲力尽。如此说来,是不是降价战确该偃旗息鼓,也确能偃旗息鼓了呢?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降价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并不是哪些人兴风作浪的结果,而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表现。不发达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缺乏竞争机制,企业拥  相似文献   

14.
扭曲的车价     
张梦 《经贸世界》2004,(7):22-23
纷乱的中国汽车价格正在逐步侵蚀着消费的信任,“降价”和“加价”大概是当前汽车市场最受关注的字眼。从今年初开始,汽车降价此起彼伏;而另一种声音是多种车型被加价销售,国产宝马定价大大高出人们预期,某车型价格下调但零配件却又大幅涨价。于是,在一片嘈杂声中,消费开始逐渐失去对汽车价格的信任。  相似文献   

15.
继“名人”之后,商务通的价格也全面“跳水”——产品全线降价35%,主力产品降价700元左右。恒基伟业是想借此清理鱼龙混杂的市场,还是“假公济私”,开始新一轮的掌上电脑的“圈地运动”,众人各执一辞。我们通过分析此次降价活动,不难管窥当前国内掌上电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为用户提供最前线的采购资料。  相似文献   

16.
2月9日,海尔集团高层集体访问了苏宁南京总部,20余位营销大将经过一整天会晤,终于达成一致协议: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代号为“雄霸计划”的降价攻势。此举一出,立即震惊业界。多年来稳坐中国空调市场第一阵营的海尔,向以“能扛价格不降价”而出名,而在今年空调原材料涨价30%、许多厂商欲联盟涨价的情况下。反而主动吹响了降价号角。其意何在?其图何为?2月份作为空调销售的传统淡季,众多制造商和经销大户往往在这个阶段“休养生息”,进行战略准备,鲜有降价。而因为海尔这次主动出手,2004年的空调大战也被提前引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价格机制的建立,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市场供求格局的转化,市场上各行各业各类商品降价竞争的现象日趋频繁。降价竞争(或叫降价战、价格战)已成为当今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对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价格竞争行为,广大消费者拥护、欢迎,政府予以大力支持、依法保护,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价格竞争中,有许许多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假降价、真骗客”的行为,既扰乱市场价格竞争秩序,又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在降价竞争大潮中,认真探究虚假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根源以及治理对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中国电子商务》2007,(3):10-11
“不论哪种药,只要一宣布降价,不久就会在市场上消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疑难病症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学铭当前我国药品“降价死”怪现象:药品降价——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新药重新审批后高价再上市——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新春伊始,全国各家汽车厂商纷纷吹响降价的号角。一时间,降价声此起彼伏,业界内部各种评论也随之而起。虽然,大多数人将这次降价视作“为新车上市让步”——即各家厂商即将推出一批新车,通过对现有产品的降价,从而为新车定价留出足够的空间。但2004年的“集体跳水”中,厂商和业内人士也同样给予了相当高的期望而当年底盘点的时候,市场却给所有人狠狠地扇了一个巴掌,销量增长仅为13.7%。这正常的商业运作背后,一些似曾相识的现象,不能不让人们加以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20.
《市场周刊》2004,(40):28-28
筛选2004年的车市降价之最,几乎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工作。一款车究竟降了几次,有厂商明降的明码标价,也有经销商暗降的相关数据,况且暗降不见得就没有厂商的支持。这也是今年车市的特有现象,“降价极限”很难以一个统一标准评判,本刊只能尽可能以市场综合情况为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