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包括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广义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以外,还包括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其中,伦敦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最为典型,也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理性预期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没有考虑到理性预期的影响。因此,受到理性预期学派的批评。文章明确引入理性预期,建立了基于中国数据的月度宏观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宏观经济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理性预期学派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以高考招生为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量化宽松推出以来,全球经济暂时迎来了复苏。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因为公众会根据政策调整预期。因此,主要讨论理性预期如何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进行影响,并且认为量化宽松的长期效果也将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春玲 《经济学家》2004,(3):99-102
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模型分析只注意到人们受过去经验和经济变化的影响,而忽略了现期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没有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因素对于预期的影响。因此 ,该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无效。本文通过对理性预期学派在预期通货膨胀时所使用的信息从时限上作适当的调整,用现期的信息代替过去的信息,发现实际产出方程中包括货币政策参数,因而得出货币政策中性命题不成立的结论。本文结论支持“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我国二十年来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并引用了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些观点,认为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因素日益加强的条件下,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倾向。结论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坚持"币值稳定"的单一目标。  相似文献   

7.
西方公债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远 《经济与管理》2003,(11):51-52,55
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债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之间的争论。我国在运用公债政策时可适当借鉴西方理论。  相似文献   

8.
黄熙 《经济师》2001,(9):31-31,75
文章从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研究分析方法、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坚持的政策主张三个方面 ,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得出二者都是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反对相机抉择的凯恩斯政策的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预期、博弈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对中国而言,公众的预期到底属何性质;第二,在理性预期假设之下,我们真的可以得出货币政策无用,而应实施单一规则的结论吗? 一、关于中国预期的性质 在货币需求的函数中,收入预期、价格预期和汇率预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货币需求不稳定性的重要根源之一。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按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是无用的,决策者们不能(即使是短期内)通过总需求管理来系统地改变就业水平,这反而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由理性预期是否就能得出该结论,我们在下一节再进行分析),因而主张稳定的货币规则。就本文的货币需求型调控来说,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货币当局企图通过公开市  相似文献   

10.
路继业 《经济论坛》2011,(12):215-220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经历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至当今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文对宏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特点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介绍,认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动态模型,并且引入了垄断竞争、理性预期和价格粘性,这使得该理论可以明确地分析宏观经济从短期至长期的调整机制,更有利于对整个宏观经济调整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因此,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目前宏观经济学理论界主要的分析框架和工具。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1994年以来的经济数据,通过建立ARIMA模型和二阶段OLS模型对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中性理论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内中国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与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都有显著影响,且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影响更明显;但从长期看,预期货币与非预期货币对产出的正负效应相互抵消,中国货币政策表现为长期渐近中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菲利普斯曲线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反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反对,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学派和反凯恩斯学派的争论从没有停止。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有效而长期无效,理性预期学派从根本上否认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该文系统梳理了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评价了各种学派的观点,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因果关系,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原因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理性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基础。通过对"理性人"假设的探究,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异议。同时,重构了"理性人"假设,将新的假设命名为理性人假设,通过一个实验分析将假设二字去除,实现了"理性人"到理性人的转变。通过对理性人的分析得出,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来引导经济发展,而非像理性预期学派所提倡的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调节国民经济,在西方又称为政府干预。对于政府干预是否有效,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学派,如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干预有效;有的学派,如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等认为政府干预无效。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评论指出,根据现行理论(指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制定的稳定化政策未能实现经济政策的目标,这已是屡见不鲜的情况。基于此,它将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主张政府干预无效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但是纵观世界,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60年代以来,“政策无效”命题在西方经济学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西方经济学流派都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一命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证。“政策无效”命题显然是不能完全成立的,但其中亦不乏合理成分。这些合理成分对于深入认识的功能和政策限度,合理界定政府干预范围等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具有理性预期的非线性系统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如果说,预期与不确定性观念引入经济理论已有几十年历史的话,那么非线性与混沌观念引起经济学家重视则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当自然科学界把混沌理论的确立看作是本世纪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时候,经济学界对非线性和混沌理论的评价也同样持有某种乐观的态度。不论是凯恩斯经济理论,还是货币学派及理性预期学派,不论他们在因素分析及变量关系分析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在有一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以线性假设来取代客观经  相似文献   

17.
“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卢卡斯(Robert E.Lucas)及“理性预期”学派的工作,于1995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的承认。在此,我想借介绍卢卡斯的工作之机,发挥一下我对经济学存在的基本问题的看法。 这篇文章分成三节。第一节综述卢卡斯本人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又分做“早期”,“中期”,和“后期”。因为从新闻中知道诺贝尔委员会奖励的是他“发展和应用理性预期假设,由此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了解”,据我的理解这是卢卡斯“中期”的工作,又被称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卢卡斯批判”。第二节评价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学派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第三节讨论经济学存在着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未来的走向,这构成我所谓“批判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斯曲线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菲利普斯曲线一经发现就很快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热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经济学派的论争在很大程度上与菲利普斯曲线有关。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备受争议,但它对于解释经济波动以及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不确定性和计划的思想,使预期的思想实质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对理解股民预期的不稳定性有相当的借鉴意义,而西方预期理论主要集中在外推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理论方面,尤其是理性预期理论影响广泛,但它不适合分析我国股民的预期行为,我国股民的预期既不是适应性预期,也不是理性预期,而是准理性预期。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它历经了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的经典理论到凯恩斯革命,以及后来的弗里德曼(现代货币学派)、卢卡斯(理性预期学派)和伊文斯(供应学派)等人的相应改革,一种有助于经济人行为主体以最大化利润原则发展经济的控制系统得以确立和完善,并被普遍运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之中。它一方面引导人们向大自然索取和宣战,以征服自然界为目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与之旨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初衷相违,导致了事实上的“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严重弊端,使我们不得不对之进行深刻反思。1经济人行为主体及其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