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办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悄然兴起于世界各地,近年来在中国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令人联想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有过的国有企业办社会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乡镇企业办社会的模式。文章对这两种中国特色的企业办社会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并得出针对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改革者需要权力,没有权力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啃骨头就要有权力,但要发挥社会的活力还是要还权于社会。这也符合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逻辑,顶层设计师是邓小平,但最终还是通过分权创造了活力。只有分权,才会把束缚活力的东西拿掉。分权给社会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虽显现诸多问题,但已在30多年间从贫穷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从购买力平价来看已经第一,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一个国家大规模转型肯定面临问题。然而此前,中国在问题面前放便了改革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贫富差距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公证是中国社会信用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这是2002年“两会”期间,社会各界代表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自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个体利益凸现,发生了带有普遍性的信用危机,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后腿,严重影响了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盛  刘涛 《开放时代》2009,(7):142-158
我们应当有这个自信,在全球化时期,如果没有中国资源的带进,对于西方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缺失。所以真正的全球社会一定是中国智慧可以发挥影响力的时代。因此要努力去发展一个主体性的中国学术,去培养进行制度创新的使命感,这对于中国今天的学术界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研究当前中国集体行动暴力生成机制,探讨在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有哪些因素或机制影响着集体行动中民众对斗争手法的选择,从而使其呈现出暴力型、常规型和破坏型这3种基本类型.本文运用社会运动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以集体行动常见的3种形态为依据,选取林镇近几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的3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网络所提供的社会资本总量同集体行动暴力程度之间特定关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从社会平等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平等的社会结构使得政府选择成为一个中性政府,即在社会群体之间没有特定长期偏好的政府,这样的政府更可能把资源分配给生产力比较高的社会群体,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得益于中国革命所带来的平等的社会结构,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中国政府在过去三十多年是一个中性政府,采纳了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政策。但同时,政府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生产力较高的群体或地区,必然会扩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界的共同意识。台湾企业对社会责任有较早的认知,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也遭遇过困境,其经验教训为大陆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说是改革开放160年?如果从《南京条约》算的话,差不多是166年;如果考虑实际效果,《南京条约》以后,差不多过了10年才开放通商口岸,这样严格说来可能是155年。想了一下还是取个中间数,就说改革开放160年吧。怎样理解过去30年改革开放,以及过去160多年,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什么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效果最为显著?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改革开放有没有什么共性?本文将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学生的生存路径出了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发生嬗变,而构建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大学生社会保障和社会资助政策没有对大学生的生存路径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大学生一般是成年人,父母没有抚养的责任;大学生要学习,没有自我生存的时间和精力;大学生的户籍已经迁离原籍,无法纳入原来的城市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于生命权保障和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有必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安排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资助模式。  相似文献   

11.
《商周刊》2013,(16):74-76
改革本来就难。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改起来更难。但是拖延改革,不是出路。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并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动,吸纳到体制里来。在这三个方向上,要是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不久前我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再进一步问,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这里有不少感慨。不是吗?中国这个要改革的体制,从1952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12.
10多年前有句俗话,叫做"中国枸杞在新疆,新疆枸杞在精河",形容的是精河枸杞当时在新疆乃至全国的地位。如今10多年过去了,精河县枸杞产业虽然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但这句话的内涵却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后来居上的  相似文献   

13.
王信川 《经济》2005,(3):24-26
目前全国有2.5亿民工,拥有养老保险的不会超过3000万人,10多年之后,这些农民工都老了,届时不会种田、没有田种的老民工将是一个严峻的社会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建立了不同的社会体制,这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外思想家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体制的理论和逻辑进行过深入探索,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基于对历史和逻辑的认识,文章提出,社会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需要从比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其变化,尽管一些突变和历史事件会对现行社会体制产生影响,但是社会体制根植于长期的历史发展之中,这其中包括人们对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也需要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体制,只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比较研究才能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走了,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没有等到新年的到来,也没有等到他1月4日过60岁生日的那一天。 史铁生是曾经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之一,而且正是在延安的这段经历,对他从懵懂少年到“轮椅作家”的人生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正如他当年的插友李子壮先生所说,“如果没有三年黄土高坡上的插队生涯,史铁生绝对不可能被那么多人称为。中国真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史学界多年来一致遵循的说法,笔者也不例外。但是,这个说法究竟是否恰当,似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龚世达 《经济师》2007,(8):38-39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自然形成的,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应当通过社会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调整和创新,自觉推进社会结构的调整,培育形成一个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所有制──兼答于光远同志在《关于“社会所有制”》一文中提出的有关问题丁建中经济学界的老前辈于光远同志在最近发表的《关于“社会所有制”》一文的结尾说:他对社会所有制的探索已有十多年,“现在可以有把握地下某些判断,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这是很自...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及其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自从法国社会学家皮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在1980年首次提出“社会资本”概念后,社会资本理论很快就成为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分析框架之一,关于社会资本理论本身以及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国内一些敏锐的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学者系统提出社会资本理论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理论的解释能力及在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并开始以此来分析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然而,这一理论也遭到了学术界的众多批评,直至有人最近公开呼吁“拒绝使用‘社会资本’概念”①。那么,社会资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有哪些特征和功用?本文试图通过较为系统地梳理这一概念在布迪厄、科尔曼(JamesColeman)和帕特南(RobertPutnam)这三位代表人物那里的逻辑发展,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本质、要素和功用做一辨析,并对国内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和应用做一初步的检视。  相似文献   

20.
梁斌  闫鹏 《经济学报》2021,8(4):235-262
本文运用中国微观调查数据及中国地震灾害相关数据,研究了巨灾经历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对可能的影响渠道进行了讨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经历过巨灾的个体,其亲社会行为会显著增加,且经过检验这一结果是稳健的.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巨灾经历可能通过政府信任、人际信任这两个渠道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本文证明了巨灾经历对亲社会行为可能的影响,并证明了灾害发生时政府救灾和社会救灾为社会带来的正外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