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雨 《上海质量》2008,(11):1-1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不仅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超 《新远见》2010,(4):14-19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及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严重冲击,经过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大力救助和刺激,2009年二季度以来危机出现了明显缓和迹象,金融体系趋稳,实体经济企稳,各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开放性不足,资本账户还没有开放,资本项目的管制发挥一定的阻滞作用。但在中国经济完全  相似文献   

3.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金融体系内产生了严重的信贷紧缩和流动性紧缩,重创了欧美金融市场并且波及全球范围,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引起了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动荡。目前.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  相似文献   

4.
2007年2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有一年半多的时间。全球各国都在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很多经济学家冠之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等.足见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这场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之后迅速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继而;中击全球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如今.金融危机已经扩展到实体经济,并向经济危机演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研究其传导机制,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通过下调基准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的方式减缓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典型的是美联储的数量宽松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有所回升,但流动性过剩的后遗症逐步显现:由于过度注入流动性,资本市场流动性泛滥对实体经济造成反复冲击;各主权国家由于在危机中高度举债,导致其面临着债务负担过重的风险。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进行相关治理,我国应采  相似文献   

6.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积累的系统性风险得以暴露.其危害尚在蔓延。这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各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危机做出的反应前所未有。危机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揭示了当前国际金融存在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2007年2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有近二年的时间。全球各国都在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很多经济学家冠之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等,足见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这场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之后迅速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继而冲击全球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如今,金融危机已经扩展到实体经济,演化为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研究其传导机制,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下半年以来,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终于演变成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风暴。随着国际金融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缓、遭受直接经济损失、失业率激增、资金外流、出口企业外汇资金不足等。  相似文献   

9.
王忠林 《活力》2009,(2):7-8
去年以来.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农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中,各国实体经济受到直接冲击,全球出口市场萎缩,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从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需求领域,以美、欧、日为代表的一些发达经济实体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在此背景下,企业主动缩减投资规模,数以万计的企业纷纷倒闭或减产;各国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持续回落产生负财富效应,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继美国、日本之后,欧洲汽车业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期集中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2013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也将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市场总体稳定。周小川指出,目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有新情况和新问题,金融市场很灵敏,对市场任何信号都有迅速反应,因此既有助于金融市场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修复市场中所发生的问题。周小川强调,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并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合理信贷投放,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央行也将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市场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之际,中国经济尽管遭受了冲击,却仍能较快增长,为世界各国所瞩目。美国《新闻周刊》等媒体认为,中国是“惟一一个没有出现信贷危机或信任危机的大国”。金融危机造成的恶果不断显现,世界各国也在研究中国的抵抗力到底来自何处,并从中吸取经验。各国专家学者指出,中国基于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的全面分析,统筹兼顾到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公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一种科学的增长模式。科学发展让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更有“底气”。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起伏震荡中基本平稳过渡,市场价格在突发因素连连冲击中较为平稳,大起大落的价格走势并未引起市场心理恐慌和不可控制的价格暴跌,所谓金融危机后时代的市场并没有因为突发事件而失控或进一步恶化,整体金融市场状态处于向好和有所改变之中。  相似文献   

14.
徐晔 《活力》2008,(11):56-56
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尤其是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如暴风骤雨般,迅速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甚至也打乱了地球人的生活。半年多来,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此,有些国外经济界权威惊叹:“一场前所未见的金融海啸撞击全球!”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金融风暴所带来的恶果在中国也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2007年以来.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在一个个金融市场扩散.并使包括我国在内的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受到严重冲击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年时间。全球各国都在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很多经济学家冠之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等,足见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这场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之后迅速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继而冲击全球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8.
从2007年开始,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全球金融系统流动性枯竭,并且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世界各国开始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这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机遇。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战略选择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章明 《河北企业》2007,(12):50-51
金融创新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在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一股金融创新的浪潮.其产生及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它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是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环境重大变化的必然产物。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营造一个制度环境,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及加强国内外商业银行新业务的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20.
近来爆发的金融海啸,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波及全球。在危机冲击下,发达经济体身陷衰退,世界经济举步维艰,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肇因是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导致次贷危机,随后危机蔓延至整个金融领域,并扩散至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