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农村建设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新构建,目的是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必要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需要政府适度干预,逐步形成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二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促互进。为此,协调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的必要。文章结合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探析了其新农村建设与劳动力转移互动的途径选择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业经济大国,农村人口占了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要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经济成效,首先就必需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成本。因而分析农村劳动力的成本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利用的成本及农村劳动力市场建构的成本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侧面,对家庭经营承包制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劳动力转移制度、农业保护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发展的关系方面作了一定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在如何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讨论中,会引出一个与上世纪60年代似曾相识的农业劳动力如何转移这个老话题。现在研究的问题与以前研讨的不同点,是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说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性质,以及我国劳动力转移中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难 许多农业生产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得到广泛推广.笔者对三个自然村五十户家庭进行了典型问卷调查,有85%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受年龄、知识结构限制对农业生产新技术掌握不够;有40%的家庭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25%的家庭对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实施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中职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工的家庭收入,也引发了农村留守家庭问题.关注和解决农民工家庭问题,是继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正经历历史性的转变,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为此要注重抓好文化知识培训,增强农民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注重抓好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适应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和中国社会快速变迁,衍生出“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业村落终结”的“新三农问题”。必须把解决“老三农问题”与解决“新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民市民化速度,最终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现新的困难.我国现有的城市偏向政策极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此,应该积极发展农村技能教育,调整农村二元保障结构,通过农业内部消化就业和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劳动力十分丰富、物质技术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农村人口骤增,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凸现出来。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农村发展需要农民收入提高,收入提高需要农民就业增加。十六大也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指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效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构建在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情况下的农业发展机制模型,揭示了劳动力转移、农业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劳动力转移通过促进农业资本深化,进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农业劳均资本增长率与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利用中国199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业劳均资本增长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农业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又显著地促进了农业劳均资本增长,因此,现阶段中国农业正处在资本加速深化时期,也即位于倒U曲线的左侧.基于此,在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加快农业资本深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使制度正确",节约农村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设计社会激励结构,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和治理机制,激励新农村建设中各经济主体调整发展机制和战略,从激励、能力、组织和制度上解决先进或适用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向农业或农村转移.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切不可千篇一律,并注意轻重缓急.川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科技落后等原因,决定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在初期,应该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立足川东地区的资源特色、地域特点、劳动力情况和基础设施状况,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劳务经济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要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在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综合影响下,中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重工业的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由此导致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交替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政策性障碍;乡镇企业成了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主要吸纳地.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在农业人口转移非农化转移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加速推进常德市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引导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经济,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差异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背景下,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将持续存在;而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非农转移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及其成本上升必然引发农业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基于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要种植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致的农业生产要素替代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过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三大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均已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存在“经济过量”问题;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长远高于化肥价格增长,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导致农民化肥施用过量的重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之间存在要素替代关系。因此,只有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化肥过量施用和农业生产要素低效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