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永乾 《轴承工业》2005,(11):30-33
轴承行业“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中国轴承行业总体发展目标,所确定的技术攻关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轴承寿命与可靠性,二是滚子轴承减振降噪。对于滚动体行业,“十五”攻关的重点是围绕轴承攻关的两大任务,认真分析我国滚动体的制造水平和质量水平,针对影响轴承寿命振动噪声的主要因素,解决滚动体关键制造技术,与轴承制造企业紧密配合,全面提升滚动体的质量,实现滚子轴承减振降噪,提高轴承的寿命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更上一层楼     
《轴承工业》2006,(7):1-1
“十五”期间,中国的轴承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5年,全行业生产各类轴承60亿套,实现销售收入520亿元。中国轴承已占世界轴承总量的15%~17%,规模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瑞典;  相似文献   

3.
《轴承工业》2004,(1):7-12
行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从“十五”起步经过三到四个五年计划使中国轴承行业从世界轴承生产大国迈向世界轴承强国行列。如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从中国轴承行业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轴承仪器的发祥地和生产研制基地,烟台轴承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轴仪)自成立起就始终处于高科技、高性能轴承仪器产品科研生产制造的最前沿,获得了大量的荣誉与称号。自2000年改制以来,烟台轴仪又先后于2002年荣获“中国机械行业竞争力之星企业”称号,同年经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荣获“中国机械500强——轴承20强”称号;2007年荣获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向全国轴承生产企业推荐的优秀轴承工艺装备制造企业”称号。  相似文献   

5.
我国轴承行业“十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为工业总产值310亿元,轴承品种10000种,轴承产量30亿套,轴承出口15至18亿套,创汇9到10亿美元。我们的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是:从“十五”起步,经过3至4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奋斗,争取产生一个质的飞跃,成为世界轴承工业强国。这是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乃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的话。 显然,我国现在还不是世界轴承强国。记者有些不解。对轴承行业甚为熟悉的杨乃燕理事长不假思索地说:轴承行业“九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世界轴承大国的行列,就产量而言,我国仅次于日本和美国,销…  相似文献   

6.
《轴承工业》2006,(4):1-1
中国轴协制定了这样的发展战略:从“十五”起步,经过三到四个五年计划的努力,使中国轴承工业从世界轴承生产大国迈进世界轴承生产强国行列。“十五”的实践已经证明,成功企业离不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轴承行业在“十五”期间经济规模取得了快速发展,而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速度却相对较慢,中国轴协企业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蔡适应用“喜忧参半”四个字,就比较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7.
人本集团创建于1991年,是一家以轴承制造产业为主,机电物流和商业超市为辅的民营企业,下辖114家子公司,现有员工9900名,总资产19.9亿元,2006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人本集团先后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100强企业”、“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全国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人本”商标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人本”轴承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C&U”品牌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相似文献   

8.
2005年3月,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机职鉴字[2005]015号文,批准在洛阳轴承研究所设立“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轴承行业分中心”(简称轴承分中心),标志着轴承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今后将以行业管理为特征正式开展。这是轴承行业的一件大事,是广大轴承技术工人的一件喜事!轴承分中心的设立,是轴承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最新平台,将为提高轴承工业的“中国制造”及“中国创造”水平奠定坚实而良好的基础,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9.
“十五”规划以中国轴承行业发展迅猛并跻身世界轴承生产大国行列而载入中国轴承发展史册。跨入“十一五”,按照国人的惯例,总要对过去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勾画。于是乎,带着轴承行业企业管理现状、“十一五”期间行业企业管理的特点和强化行业企业管理的必要性乃至行业企业管理对我国实现轴承强国梦想的影响等诸多问题,笔者采访了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企业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蔡适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轴承行业“十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我国轴承工业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即从“十五”起步,经过3~4个五年计划的努力,使我国步入世界轴承工业强国行列。为了实现由轴承生产大国到轴承工业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轴承行业实际的发展战略。大集团战略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轴承工业》2005,(8):1
当前,中国轴承工业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全行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已提前两年实现“十五”行业发展规划目标,销售收入在全球排名第4位,中国已跨入“世界轴承大国”的行列,正在努力向“世界轴承强国”挺进。然而却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困挠着我们,那就是制售假冒伪劣轴承产品的不法行为屡禁不止。因此,中国轴承工业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严厉打击、制止制售假冒伪劣轴承产品的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和加快步入汽车社会,这个世界第三大轮胎制造大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轮胎制造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滚动轴承生产大国,然而,“轴承大国”不等于“轴承强国”,这是我们正视中国轴承现状的一个基本评价和不争事实,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中国轴承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所谓不是“轴承强国”,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设计开发、工艺装备、检测试验、材料应用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4.
实现从化纤大国到化纤强国的跨越,这是我们化纤人的梦想。实现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跨越,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孕育“中国创造”,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梦想,当属“中国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轴承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壮大,除业内的哈、瓦、洛三大轴承基地外,由于进入门槛相对不高,一大批私营、乡镇企业纷纷加入轴承行业,争夺轴承市场这块蛋糕;加上世界八大知名轴承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使竞争更趋激烈。因此,摆在重庆长江轴承工业有限公司面前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巩固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制造业是一切物质生产产业的支柱,信息产业与服务产业的设备也需要制造业提供,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可替代的载体和基础。当前,“中国制造”时代正在到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发达国家已将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制造业、改造企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我国要想真正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快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造数字化的中国制造业。将于2004年11月4日—9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数字制造展览会,以“展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代表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方向”为主题,通过展示被称之为“数字化装备”的各种先进设备和被称之为“智能载体”的各种先进软件,给人们带来关于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图景,带来称之为“制造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ALL IN ONE)”的先进理念,必将推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慈兴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轴承行业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小巨人”企业,曾荣获“中国轴承10强”、“中国机械500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慈兴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骄人业绩,主要原因是该集团在总裁胡先根的率领下,在企业发展中始终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胡先根把这条路归纳为既富有见识又实实在在的一句话:慈兴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很重要的一点是,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8.
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制造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对中国能否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满足高质量、低成本的目标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速度,是世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制造企业管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正处于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阶段,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离作为现代世界制造中心所应具有的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我国要适应世界管理发展趋势,探索自己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意识,加大投入,提高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创造各种公共支撑平台,全方位优化制造企业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王金潮 《轴承工业》2006,(11):28-29
“十五”期间,万向钱潮轴承公司(以下简称钱潮公司)围绕做大做强轴承产业这一目标,在国内外轴承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实现与主机配套厂家的同步研发,以科技创新抢滩国内、外配套市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轴承行业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与进步,生产低噪音、无异音、长寿命轴承已成为各专业轴承厂家不断努力攻关、追求的目标。其中,轴承寿命更成为全行业当前重点开展的工作,是全国轴承行业“十五”联合攻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