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草原退化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生态移民,但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贫困现象。文章以迈克尔(Michael M.Cernea)的贫困风险理论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因素对牧区生态移民可能面临的贫困风险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为草原牧区生态移民贫困风险规避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宁夏固原市自进行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在生态恢复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的阐述,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目前固原市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由草原存量和简单劳动的投入量决定,牧户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收入的行为会加大草原环境的负荷,必然导致简单劳动-资源掠夺式生产-牧户生产效率性下降的恶性循环局面.通过增加牧户人力资本存量来提高草原保护利用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是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构筑旅游业发展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为例,对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草原旅游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草原生态补偿是促进农牧民增收和草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该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可以保证农牧民的生计,从行为上可以引导农牧民调整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原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补偿应落实好草原承包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合理载畜量,在补偿方面以草畜平衡、管护、燃料替代等方面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体系。草原生态补偿体系在完善过程中要重点抓好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加强后期保护工作力度;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控制载畜量,限制超载放牧,规范草地利用制度,保护草原天然植被;加大草原地区投资力度,保障草原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依法行政保护草原资源;强化牧民的草原环保意识及其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6.
史俊宏  赵立娟 《经济论坛》2013,(10):114-117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特征.本文基于世界银行的风险来源分析框架并结合生态移民安置区实际情况建立风险类型分析框架,通过生态移民风险识别考察不同生计模式生态移民生计风险类型及特征.研究发现,生态移民更为关注的是同质风险——食品价格,迁移到城镇与饲料地两种类型生态移民在干旱、冷冻、沙尘暴、牲畜死亡、牲畜丢失、农业生产投入增加6种风险冲击上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定量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文章将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模型应用到水库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云南糯扎渡水电站S安置区为案例,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状况,提出改善该安置区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由于在社会形态上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传统特征.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以标准化和现代化为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迅速地取代了民族村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现代元素的介入,改变了人们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打破了民族村寨原有的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并开启了一个新的人与生态环境关系重新构建的过程.文章以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为例,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勐腊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的环境影响.研究表明,尽管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在某些方面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土地利用方式、作物种类的单一化和高能耗、高污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采用,带来了区域环境污染风险加大、生物多样性减少、局部小气候恶化、原生生境破碎化和水资源减少等诸多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恶化的自然环境、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合理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既有利于生态移民成效的长久维持,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以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的典型县——西吉县为例,在分析其生态移民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开发现状,探索西吉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以期对将来的生态旅游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草地退化严重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生态奖补"机制作为实施草原新政的主要措施,能否起到恢复草原生态的作用?基于2012年锡林郭勒盟调研所得到的224份牧户问卷调查和2013年对呼伦贝尔市牧户和有关部门进行的开放式访谈,文章从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以及补偿标准三个方面对"生态奖补"政策在牧户层面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并从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载畜量标准以及补偿标准四个方面研究牧民对当前"生态奖补"政策的偏好。研究发现,在"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中存在补偿对象单一,部分地区补偿金不能按时按量发放,以及载畜量标准制定与牧民意愿不相符等,这使得"生态奖补"政策难以为牧户自觉保护草原提供有效激励。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以2000年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广东省200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广东省2000年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了计算,并进一步对广东省2000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097ha,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3ha,生态赤字为0.634ha,反映出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广东省的资源消费超过了其生态阈值,处于生态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针对这种计算结果,提出了能够促进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已有的利用生态足迹计算高寒草原圣域生态承载力的文章进行了综述,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方法本身和计算中应考虑的因素进行了适当修正.在此基础上,以普兰县为例,具体地对该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以期为该地区更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移民安置点的聚落重构——以陕南移民工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南移民搬迁是陕西省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陕南240万移民的后续生产生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国内移民研究逐渐着重于例如社会、经济、规划、建筑等学科领域。文章通过对陕南移民安置点建设的实地调研,结合设计实例,提出在移民安置点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着重以从乡村聚落的传统特征研究为出发点,演绎传统的聚落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4.
面对环境和贫困问题,贵州率先提出并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贵州正安县的特色模式作为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移民边缘化风险及其对策研究——以失地农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民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特别是非自愿移民(工程移民、生态移民等),在移民安置过程中,许多地区出现了贫困问题。有关移民专家的研究表明,引起移民贫困的风险主要有八种,分别是丧失土地、失业、失去房屋、边缘化、食物没有保障、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以及社会解体。当然,导致移民贫困的风险并不是只有以上几种;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的内涵、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以贵州为代表的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面临的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了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应坚持"以城镇集中安置模式为主,其他安置模式为补充"的移民思路,以及依托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移民进行安置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自然保护一号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实施,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产业的持续发展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何构建三江源地区后续产业,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发展目标,是项目建设殛需解决的重要而紧迫课题.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该区生态移民的特殊性,提出了适合当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基本生存型、脱贫型、小康型、富裕型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并对其四种模式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以期对移民及早实现二次创业和各级有关部门在同类地区进行移民安置、资源合理利用,后续产业构建及产业调整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探究丘陵山区辰溪县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限制因素,运用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确立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对策,为南方丘陵山区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库移民的稳定和发展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而兴建的水利工程日益增多,水库移民急剧增加,如何保障水库移民的基本权利、提高移民生活质量、促进移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以此为出发点,通过调查秭归县水库移民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以及县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分析该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创新水库移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思路,为水库移民的长远利益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近年来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奖机制的建立实施以来,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牧区仍是我国经济、生态、民生、安全的“脆弱区”.本文以内蒙古为例,考察了牧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分析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化解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