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久以来人们都在研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多面性和其形成原因,众说纷纭,有正面的评论,也不乏对哈姆雷特性格的负面讨论。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从哈姆雷特的行为表现的合理性方面来探讨解读哈姆雷特的性格及形成原因。首先就作品的悲剧方面做详细定位,以"人性"的观点深入分析哈姆雷特的各种性格表现,表现的合理性及其成因。同时结合时代社会特征和时代文化性格以及文艺复兴时的各种社会价值观,系统的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做辩证的分析,肯定哈姆雷特的智慧,并阐明其性格的时代价值所在,展现哈姆雷特性格的矛盾而又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先驱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社会中一切有意义的东西都有符号,都可以从符号学的观 点进行研究。可从文学符号的特殊性来探讨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闻名的悲剧,莎士比亚一生深受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圣经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欧美作家,莎士比亚也不例外。人、祈祷、爱、伪善和报复构成了《哈姆雷特》这部巨作的主要圣经文化母题。  相似文献   

4.
对善的追求与对美的留恋贯穿哈姆雷特的一生,这种诗化意识赋予了他完美主义的个性,也使他的思虑与行动脱离,他一方面企图用语言代替行动,与世界隔绝,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行动寻求意义,力图使过程完美,而导致了行动的一再延宕。诗化意识与残酷现实具有不可调和性,二者的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哈姆雷特走向虚无与死亡。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创作于资本主义已开始出现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是在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哈姆雷特》的剧情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对人性污点的斥责.作者从对封建王权和黑暗势力的鞭挞以及哈姆雷特的古典主义人性和人文主义理想中来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部分在于他在语言运用中别出心裁地采取了多种修辞格,这一点在其《哈姆雷特》中最为明显。《哈姆雷特》的三个典型中译本,有9种修辞格的翻译,因而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世界名著,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仅是因为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因为莎士比亚在写《哈姆雷特》的时候运用了多语体类型,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韵味,同时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容易把握作品的脉络,抓住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论文主要是针对《哈姆雷特》中几种不同的语体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8.
就Delabastina双关翻译理论,比较分析了《哈姆雷特》两个汉译本的双关语翻译,并总结出朱生豪和梁实秋在翻译双关语时常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在其作品的人物创作中克服了戏剧形式的限制,巧妙地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把深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使他笔下的人物成为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形象。《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富于理想但残酷的现实又使他悲观失望,勇于行动却又忧柔寡断,勤于思考但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哈姆雷特的多重性格,特别是忧郁性格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的原因,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冲突,酿成了知识分子的悲剧。反思过去,总结经验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黄强 《企业家天地》2010,(5):182-183
由冯小刚导演的《夜宴》,是把《哈姆雷特》放在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重新演绎。此部影片在继承莎士比亚剧作方面抓住了作品中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元素,主要体现在: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将其塑造得更加合理;塑造了美的形象的同时也把这种美表现到极至;延续死亡阴影的同时有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的原因,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冲突,酿成了知识分子的悲剧.反思过去,总结经验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次贷危机的“金融公地悲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金融本身固有的公共资源属性,极易出现“金融公地悲剧”。此次金融危机,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出于个体的理性,通过貌似合作的非合作博弈,过度放贷、过度金融创新,终致金融市场陷入危机。由于美国政府救机构不救市场,为救市融资频增国债,世界陷入“金融恐怖平衡”。美国所以如此,依仗的不仅是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更是美元的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要走出“金融公地悲剧”这场世界金融市场的宿命,必须改变竞争规则,这是赢取博弈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中的女配角乔特鲁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善变轻浮、不忠贞甚至淫荡的人物形象,这种看法把她的性格特征简单化了。其实,她受克劳狄斯蒙蔽利用又遭哈姆雷特拒绝、排斥,是个悲剧性人物。她是自身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受害者,是被男性主宰的社会所吞噬。在她身上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现实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他戏剧创作中的精华,通过对《哈姆雷特》中的母爱、《奥塞罗》中的情爱、《李尔王》中的父爱和《麦克白》中的权爱的阐述,表达了对人性弱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从《俄狄浦斯王》到《哈姆雷特》,可以看出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人类从对命运的恐惧、抗争,到对命运的彻底摆脱,人类是痛苦地奋争着的,人自认为自己是“人”,是以很多先行者的毁灭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试将《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与《哈姆雷特》中的奥菲丽娅两个人物的社会背景、二人疯癫的原因以及反抗社会的媒介作出比较,在分析出这两人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时,也分析了导致两人悲剧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电影《夜宴》为例讨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该片在主题上的偏离导致其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对原作《哈姆雷特》进行了重大改造。本文认为对莎剧的改编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追求神似,在主题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的悲剧艺术相通于世界,又极具民族与个性特色。其类型大致有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小人物悲剧和命运悲剧四种。悲剧成因多数来自于人的自身,悲剧主角不存在好坏的截然分野,悲剧冲突各有合理性与片面性,悲剧结局具备民族与文体特征。对于最后一点,文章从“大团圆”“庄与谐”“意象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袁平 《企业家天地》2007,(6):128-129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萨特的《苍蝇》的问世,在时间上相隔三百多年,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题旨是完全不同,二主人公也生活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表现出多方面的惊人相似之处:第一,二者的生存境遇,自我选择,复仇模式相似;第二,二者都兼有思想家,救世主,孤独者的思想特征;第三,二者的使命一致,结局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