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归纳分析了转移排放和碳泄漏的概念,并针对容易混淆的影响机理指出二者的实质与内涵,并通过目前国际国内对这两个概念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指出生产侧碳排放权分配模式缺乏公平性;全球贸易导致的内涵排放是一般经济规律;实施单边贸易措施无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贸易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在介绍传统的研究角度即研究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的新领域:环境贸易。环境贸易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产品和服务贸易,而是指环境要素的直接或间接的贸易。环境贸易包括直接的环境贸易和嵌入(外生)的环境贸易,它们均直接对环境产生良好影响并成为贸易的一部分,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2年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被正式提出以来,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传统的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即研究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理论框架已经建立并且认识已经比较成熟。近年来,以硫排放贸易、碳排放贸易、虚拟水、虚拟能源研究为代表,更多的是研究将环境直接或间接作为贸易品,通过贸易方式改善环境,形成了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的新领域:环境贸易。环境贸易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产品和服务贸易,而是指环境要素的直接或间接的贸易。该文认为环境贸易包括直接的环境贸易和嵌入(外生)的环境贸易,它们均直接对环境产生良好影响并成为贸易的一部分,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周杰琦  汪同三 《财贸研究》2013,24(2):12-19,43
采用中国 1990—2010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选取排放总量和碳强度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实证考察贸易开放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 ( 1) 贸易开放显著提高了碳排放,"向底线赛跑"假说揭示的环境负面效应强于贸易的环境收益效应。(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成立,人均收入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3) 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存在时空上的结构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开放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有所减弱; 相对于内陆地区,贸易开放对沿海地区环境的负面效应要小。在分析实证结果背后原因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减排变得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国际排放贸易的实质、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在揭示我国排放贸易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我国2005~2010年投入产出表测算工业部门三类大气污染物(SO2、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进出口含污量。结果显示,就这三类污染物而言,我国工业出口含污量均大于进口含污量,我国负担了额外的环境成本。但是,出口和进口的含污量都在大幅度下降,经过因素分解,发现技术进步因素对贸易含污量的减少作用超过了贸易规模因素对贸易含污量增加的作用,贸易结构因素的作用还比较小。因此,要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降低单位污染排放,同时要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加入WTO,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得以加快,如果不能及时建立健全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市场运作理念和技术水平接轨的汽车服务贸易体系,将会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汽车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在新汽车贸易政策下我国开展汽车服务贸易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现状、特征以及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发现随中美双边贸易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的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比重也有所提高,其中以垂直差异化产品产业内贸易为主要特征。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工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处于区域非同步转型阶段。表现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加工贸易转型区内部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一般贸易占比上升;而以中西部人口大省为代表的加工贸易承接区则表现出相反趋势。理论上,贸易方式结构反映了当地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可能从"清洁效应"与"技术效应"两个渠道影响工业排污强度。以各省区市单位工业产值SO2排放作为排污强度指标,利用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组实证研究发现,在全国总体及加工贸易承接区子样本范围内,各省区市加工贸易比重与排污强度呈负相关;而加工贸易转型区各省区市加工贸易占比与当地排污强度呈正相关。以各地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占比替代加工贸易占比的稳健性检验也得出了一致性结论,从而验证了"贸易方式结构——制造业生产特点——排污强度"的逻辑关系。在东部地区成本上涨、国际环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可借鉴东部地区从加工贸易入手,并在政府协助下积极完成资金与技术的积累与升级。  相似文献   

10.
黄有宏 《致富时代》2011,(8):240-240
汽车运行时,废气排放主要由排气管产生,包括CO、HC、CO2、NOx等气体;对于柴油机而言,还包括颗粒物排放。CO、HC、CO2等气体含量较少且便于处理,废气排放控制主要解决汽车NOx和颗粒物的排放。该文主要对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污染物排放许可额度的市场有偿交易,是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一种方法。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借鉴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贸易的实践,将碳排放贸易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一个灵活机制。如同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一样,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间存在差异,成本低的  相似文献   

12.
区域汽车贸易规则是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确定区域内优惠关税。为了防止CKD生产方式,多数区域汽车贸易规则制定了汽车原产地规则。研究表明,区域汽车贸易规则对区域贸易特别是汽车零部件区域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基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环境标准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行业,在出口贸易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主要出口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日渐扩大的贸易活动与环境污染的加剧有密切关联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傅京燕  周浩 《财贸研究》2011,22(2):8-14
采用1998—2006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空气、水体和固体废物中六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来度量中国的区域环境质量。在回归模型中,同时考虑环境规制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变量,贸易开放本身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外贸易引致的污染避难所效应成立,要素禀赋效应不成立,不同的环境质量度量指标所得的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NAFTA汽车原产地规则的贸易投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产地规则是区域贸易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NAFFA汽车原产地规则则是区域原产地规则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从经济模型分析和实证经验检验两个方面,对NAFFA汽车原产地规则的贸易与投资效应的研究表明:NAVFA汽车原产地规则促进了NAFFA成员间汽车产品贸易的增长,提升了汽车零部件贸易的地位;NAVFA汽车原产地规则限制了散件组装业务和转口贸易,并在短期内增加了对NAFTA以外产成品的直接进口;在长期中,由于区外投资逐渐形成生产能力,最终导致产成品当地生产对区外进口的部分替代。  相似文献   

16.
全世界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造成了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降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共同目标,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排放贸易是通过市场经营的方式解决气候问题,进而保护环境,国际排放贸易是国家之间的温室气体买卖交易,将温室气体作为产品,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购买温室气体,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就将对于国际排放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探索我国经济建设中受到的影响,进而为我国应对国际排放贸易提出相对应的意见,让我国在国际排放贸中占据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产品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美国是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第一大国,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在中美汽车产品贸易中,汽车零部件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比较分析了中美汽车零部件进出口价格,进而从规模经济、研发投入、外资控制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市场周刊》2004,(24):29-29
汽车市场是受政策影响的市场,今年出台的很多政策都与汽车消费有关,而记者在整理这些政策对汽车的影响时却发现,真正能够鼓励、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不多。  相似文献   

19.
2008年7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公布了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的裁决报告,我国在此次争端中败诉。我们认为,不应以贸易争端胜诉或败诉作为判断中国应对WTO是否成功的关键,从贸易争端中获得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我国应该继续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为我国汽车整车产业和零部件产业提供支持。同时我们也应注意采取更有策略性的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  相似文献   

20.
蒋斌 《商业时代》2004,(31):14-19
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和汽车节能要求的提高,促进了汽车制造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对车用汽油和柴油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在进行着诸如提高发动机燃烧技术,实施发动机尾气净化技术等此类的活动。总体上我国燃油质量水平不错,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油品品质,但是,这绝不代表我国的燃油水平就完美无瑕。 中国汽车业竞争加剧,导致汽车厂家的重组、兼并以及建立跨区域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而发展了几十年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润滑油业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完成了重组,建立了网络化的生产、研发基地,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加油站均能提供全面的润滑技术服务,这些均为汽车行业和润滑油行业的紧密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