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存在的可扩展性差、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等问题,本文提出SOA能较好地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在介绍SOA的基本结构,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SOA在电子政务中的5种应用模式及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电子政务外网是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一些面向社会服务的应用,以及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所提供的网络承载服务。一般情况下,电子政务外网可以支持各项业务间的互动,可以支持跨地区与部门的业务应用,进而实现了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这样可以满足各级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寅斌  刘晓霞 《物流科技》2008,31(5):107-110
为了实现上海现代交通商务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电子交通之间的信息学共享和业务协同,文章提出一体化的4E管理平台设想,并对其总体框架和逻辑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通信技术的提高,电子政务平台给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处理信息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涉外经济金融部门受制于信息共享方式的落后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设想——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立起涉外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对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及它独特的优势进行介绍,最后将对涉外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基于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试论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储雪俭 《物流技术》2005,(12):92-94
从应用的角度可以认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由“一库三平台”构成,即一个逻辑上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数据库和相互交叉关联的三个应用平台,即电子政务GIP平台、企业业务支持EIP平台和公用信息PIP平台。通过这些应用平台完成电子审批、网上申报、园区保税监管、供应链优化、供应链可视化、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可以划分为办公自动化与政府上网、业务信息化应用、流程优化与信息共享和整合大集中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电子政务工作的核心不一样,故而评估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王君 《上海管理科学》2010,32(1):100-104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其协同发展与相应的绩效评价问题也引起政府部门和学者的重视。但是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及其评价存在种种问题,实施电子政务项目的目标应做到各主体间相互协同,且整个建设过程也是各主体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因此,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协同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价。本论文以基于协同理论的电子政务及其绩效评价研究为题,着重分析了电子政务协同的理论基础,电子政务协同的各模式以及基于整合型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并总结出了相关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政务信息资源。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形势下,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整合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共享开放常态化,实现部门业务协同,已成为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稳步提高政府公共在线服务能力,切实推进电子政务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秘书工作》2023,(7):40-41
<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线上”业务与“线下”需求密切呼应、跨部门协作应用场景,实现电子政务由独立到协同、由“能用”到“好用”的转变。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着力发挥党办的牵引带动作用,郑州市委办公厅以完善全市党政机关一体化、开放式协同办公平台为中心,以适应业务需要为目的,依托“郑政钉”App,实现一张网覆盖、一个模型建设、一套制度规范的“1+3”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标准化是部门间业务协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成熟度.本文采用演化博弈的方法,研究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标准扩散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均衡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电子政务业务协同标准化扩散过程及其均衡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采纳业务协同标准采纳之前部门原有的业务基本收益、标准采纳之后所获得的部门内部价值收益、标准采纳有形成本、标准采纳无形风险等.因此,明确电子政务业务协同标准制定与推广部门的主导地位、加强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意识的结合以及实现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与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有效融合是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协同标准扩散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持续渗透,推动着商业环境变化和商业模式的重构,加速企业组织、流程、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变革。在企业集团的生态环境中,供应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物资贸易企业逐渐从贸易向供应链服务转型,而供应链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信用和信息的要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应用探索日益深入,加速了“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协同”的建设与应用。本文立足物资贸易型代表企业“中铁物贸集团”,重点阐述其如何通过业务协同平台的生态型建设,实现业务协同、业财融合、数据共享,以构建供应链服务协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信息具有唯一性和时效性,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状况,是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网络互通互连、信息共享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以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信息为基础,以组织机构代码为标识,衔接多个业务部门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对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水平起重要的技术作用。文章基于这种需求,详细论述了基于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信息共享的质监业务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系统构架和技术实现。并且描述了现在已经建成信息平台的运行效果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技术开发》2016,(15):74-75
基于当前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以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铜川照金电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体化信息管控平台"。"一体化信息管控平台"进一步整合企业现有信息系统,打通各应用间的信息流,实现信息在发电企业的全方位共享和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相关业务领域的协同,提高业务执行效果和效率,将发电企业的整体运营保持在一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最终达到闭环管控、流程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十二五”期间,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立足职能,明确定位,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与相关部门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现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统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加大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力度,创新监管方式,提升工作效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履职到位,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5.
张祺 《民营科技》2010,(10):138-138
在民办高校图书馆模式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想法和具体措施,同时展望应用资源共享平台后对图书馆其它共享业务得发展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目前广西公路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就如何更好地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及共享,实现业务协同,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保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的日渐深入,社保部门正在逐步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必须积极推动社保体系内电子政务的发展,规范社保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维护和信息更新,更好的构建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保体系电子政务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彻底实现柜员制改革,加快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加强系统职能建设及强化电子政务为民服务等政策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邹毅 《物流技术》2010,29(1):125-127
基于协同管理的港口群运营协同机制,分析了重庆港和南京港的信息建设基础与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实现重庆港与南京港的功能联动、信息共享提供基础。构架重庆港与南京港物流信息共享模式的功能与系统平台,提出了基于港口联动的信息共享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经贸.资讯     
《福建质量管理》2011,(9):52-53
1第三方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启动建设记者从福建省发改委了解到,我省第三方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已启动建设,该平台承载在省政务网上,依托已有的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平台数据交换、数据综查、业务协同等功能;各部门将通过部署的交换前置服务器,向平台推送相  相似文献   

20.
钱妍  安亚文 《物流技术》2013,32(2):231-233
以物联网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给出了基于物联网的集团型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平台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该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协同等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共享,进而改进物流相关业务流程。此研究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业务流程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全面优化物流管理活动,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物流信息化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