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征信体系的意义可以用重复博弈理论来加以解释.本文建立了一个信息不对称随机有限重复信用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存在征信体系实现的信息共享机制,那么不论借款者的类型是什么,诚实守信是可以作为序列均衡的结果在有限重复博弈的绝大多数时期中出现的.如果不存在信息共享机制,信贷市场有可能消失,即便引入资产抵押,信贷市场仍是不完全的.基于上述序列均衡分析,本文进一步阐释了全面征信、法律保障、市场结构对征信体系效率运行的重要性.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成立中性、独立、信息全面的国家信用局和鼓励民营信用公司积极竞争,完善义务征信的法律体系是较为理想和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报道》2015,(2):60
你相信自己能够免首付开走一辆汽车吗?只要支付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住进别墅?这是真实发生在征信体系成熟的欧美国家很常见的消费模式,良好的信用可以神奇地行使与货币等同的"功能"。"征信"记录个人过去的信用行为,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个人或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是依法采集、客观记录、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一种活动。在美国,征信业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征信制度早已作为一种正规  相似文献   

3.
上海迄今已有超过615万人被纳入了个人征信系统中,全市个人征信覆盖率超过90%,其中包括众多国外和外地来沪的居民。 2005年上海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共出具超过 454万份信用报告,是2004年同期的近一倍。记者从央行上海总部了解到,一个名为“中央金融信息数据库”的全国基础信用信息库落户上海,央行的征信服务中心也已经在上海设立,上海将成为全国的信用信息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已经建成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用信息,为各方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2006年开始,央行上海总部将加大  相似文献   

4.
从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点和地位看,可以将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归为一类,统称为“小微实体”。针对“小微实体”的发展、融资及征信现状,应当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计算机和现代通信等新技术建立小微征信服务互联网平台,处理“小微实体”信用信息的报送、维护、加工、异议处理、产品展示等征信业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体系及征信制度的建设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从我国现实经济的客观需要出发,如果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信用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征信工作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我们要尽快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建设符合市场要求的征信制度。  相似文献   

6.
呼唤中国征信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征信是指对他人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企业征信业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经贸活动中,地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合作双方互相不了解情况,由于信用状况信息的不充分给交易双方带来许多麻烦,也给一些欺诈行为以可乘之机,使得社会交易成本上升,一些企业吃亏上当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委托一个独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通常成为征信公司)对合作对象进行资信调查和信用咨询,可以使交易决策更有依据,从而保障整个交易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一、征信及资信评级是信用服务行业的核心业务 世界上第一家征信公司于1830年在英国伦敦成立.20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兴起,欧美国家的企业征信、个人征信、资信评级、公共征信等行业发展较快.1932年我国第一家征信公司"中国征信所"组建成立;90年代起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征信和资信评级业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体系及征信制度的建设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从我国现实经济的客观需要出发,如果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信用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征信工作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我们要尽快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建设符合市场要求的征信制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构建信用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征信机构为构建起更为动态、精准的社会信用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社会化征信机构存在的问题也在影响着征信体系的完善和巩固。针对当前征信市场上社会征信机构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个人征信是社会信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调控和监管的基础.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对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约束和规范个人信用行为,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自身的感受谈谈对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个人征信服务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中国目前主要的大数据征信服务供应商是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内嵌板块而非独立主体,其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用户流量向头部平台集中的担忧。本文以芝麻信用分达到650分即可免押金骑行某品牌共享单车这一消费情境为例,利用消费者个体层面数据考察了大数据征信对互联网平台流量的影响。我们使用断点回归的识别策略发现,免押骑行政策导致用户在支付宝端口使用共享单车的比例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而其主要竞争对手平台的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本文首次从计量上发现,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的大数据征信服务可能影响市场竞争结构,这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反垄断规制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6个月。由此,正式拉开了中国个人征信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帷幕。从国际市场情况看,评级、企业征信、个人征信泾渭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支行在推动辖区征信系统建设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功能越来越明显。但仍存在着"征信工作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信用信息报送不准确、不完整,信用信息查询中存在违规和越权查询"等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准确、完整地报送系统数据库信息,严格遵守信用信息查询的授权制度,建立完善安全的征信管理体系。目前,企业和个人两大征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金融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钟伟 《中国经贸》2004,(12):14-14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至少包括3个方面:第一,规范、约束信用行为的法律体系:第二,促进企业和个人自觉履行承诺的诚信体系:第三.帮助债权方判别交易对象信用状况、违约风险、降低信用交易成本的征信体系。中国信用法律体系还远未确立。  相似文献   

15.
征信机构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征信机构承担的社会功能,社会信用是受到限制的,或者说社会信用是很难得到充分利用的。因此,了解、熟悉征信机构,对于充分利用社会信用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各个领域出现的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道德风尚。如何净化我们社会的信用环境,让失信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如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征信体系,使每个企业和公民的信用状况有据可查,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必要性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个人信用征信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核心,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制度是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突破口,是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性问题。深入研究个人信用征信制度,探求构建良好的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对策,是我国社会信用制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李娜  李晓静 《魅力中国》2011,(2):164-164
一、信用及征信之涵义界分 征信(credit investigation或creditchecking),是指征信机构对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调查、收集、分析、发布的一系列行为和过程。征信制度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形式由“采邑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人们的交易由“人格化交易”转变为“契约化交易”,在这样的社会和经济机制下,以前单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和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交易的需要,需要了解更广泛的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才能减少交易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而发达的信用是将信用极致到个人.农村信用已经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要求,农村个人信用更是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几大问题,并对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征信活动的产生源于信用交易的产生和发展。当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信用交易的范围日益广泛时,特别是当信用交易扩散至全国、全球时,征信活动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而随着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步伐的加快,信息主体不断增加,信用报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在信用信息的采集、保存、使用等方面所引发的异议处理甚至法律纠纷也时有发生。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个人征信信息主体权益问题,才能一方面防止征信机构、授信机构、数据报送机构滥用信用信息,损害民事主体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信息主体的滥诉干扰征信机构、授信机构和数据报送机构的正常业务活动,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保障,也才能保证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