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地方政府能否发债的问题一直以来颇有争议。反对者认为,在日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各种财务约束没有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无疑于养虎为患,风险大于收益。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房价偏高主要是由地方财税制度决定的。因为中国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行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存在支出,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融资方式来保持财政平衡,造成融资结构不对称;于是地方政府通过地价上涨获得税收。这是一种“最低效率的收税”,从长期看不是好事。可借鉴美国在此方面的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进而消除地方政府在地价上涨中的推动力作用。“最终中国房地产市场改革取决于中国地方财政的改革。否则再过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是老样子。”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能不能自行发债?6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下称"预算法二审稿"),有关地方政府能否举债的问题再次引发争议。反对者认为,地方政府举债存在很大的财政风险,乱发债、乱花钱,后果严重;而赞成者则认为,地方政府要做事,又没有财权,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则可以有效控制"暗债",更利于管理监督。有事权,无财权,地方只能另辟蹊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经过将近20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政府赋予了地方政府很多的事权,因此社  相似文献   

4.
财经资讯     
《产权导刊》2009,(4):31-33
世行调低中国今年GDP增速预测至6.5%;财政部代地方发行的债券将冠以发债地方政府名称;6.4亿人有了“信用档案”;商务部将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美对中国禽肉产品设限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信用机制的建立,是抑制投机、规范市场、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市场主体证券交易所信用机制看,经纪人信用管理、股票交易操作规范、抵押放款证券化、信用交易等方面举措激活证券信用机制;从非市场因素分析,股票商业公会、征信所、中国股票推进会、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参与,在会计制度近代化、经纪人对保及债券信用调查等方面促进了证券市场信用机制的完善。在政府对证券市场信用机制建设不完善的背景下,来自于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看不见的手"与社会信用机构参与弥补了这一制度缺陷,中国近代证券市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信用机制对当代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培睿 《新财经》2003,(12):8-9
中国的债券市场已经出现变化,随着发债体系的彻底改革,一个流动性强的债券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7.
用出口信用保险助企业勇闯国际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各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出口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出口信用保险,通过保障企业的收汇来扩大出口。据统计,全世界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额每年达到了3000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额占同期出口额的比重法国为40%,英国为37%,荷兰为25%。摩托罗拉、阿尔卡特、LG打入中国市场无一不是借助本国信用保险支持。  相似文献   

8.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不仅面临看市场配置失效和政府配置失效问题,而又还面临看日益严峻的信用失效现象,即出现信用经济的悖论。信用经济失效的治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缺乏债券的市场是不完整的市场 就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来看,其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品种单一,二是市场信用缺失。这与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任何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子市场,而且从市场发展的正常过程来看,一般是先债券市场,后股票市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和品种的单一失调,已明显地制约了投资者的长期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成熟的证券市场中,证券品种应尽可能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要求。比如,债券适合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0.
当前,信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信用作为一种资源,有其固有的特性,这些有别于其他经济资源的经济学特征,影响了信用资源供给的产生、发展,同时也决定了其供给的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随着市场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信用资源凭借其独有的特性,使市场交易费用大大降低,市场运作效率极大提高.信用资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空前增长.因此,从信用资源的角度入手,探讨如何有效增加我国信用资源的供给,分析转型期我国信用缺失的问题,有利于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更能系统全面地分析和总结原因,寻找对策办法.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发展比较缓慢。在债券市场上.又主要是以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为主.而企业债券发行和上市流通的比例较小。这中间包含着很多的历史原因.政府的政策导向.市场的微观机制.而我们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尚未建立.都是制约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阻碍。但是,最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提起社会信用,人们也许会立即联想到我国社会经济中严重缺失的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企业间随意毁约、互欠"三角债"、恶意逃废银行贷款、制假售假、走私骗税、合同诈骗、宰生杀熟、克斤少两……。其实,更为可怕的是,当前我国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身上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信用危机问题,虽然这种危机相对来说未被人们广为关注,但实际上它早已成为我国政府肌体上的一大"病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信用机制的建立,是抑制投机、规范市场、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市场主体证券交易所信用机制看,经纪人信用管理、股票交易操作规范、抵押放款证券化、信用交易等方面举措激活证券信用机制;从非市场因素分析,股票商业公会、征信所、中国股票推进会、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参与,在会计制度近代化、经纪人对保及债券信用调查等方面促进了证券市场信用机制的完善。在政府对证券市场信用机制建设不完善的背景下,来自于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看不见的手与社会信用机构参与弥补了这一制度缺陷,中国近代证券市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信用机制对当代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傅鹏  黄春忠 《南方经济》2021,40(11):60-79
2014年以来,以主要集中于民企的"结构性违约"宣告了中国信用债市场刚性兑付的"结构性打破",债券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利用2013-2017年债券数据,本文深入分析了结构性违约对评级机构行为和效率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发现:首先,信用评级的市场公信力会因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刚性兑付"而削弱;其次,结构性违约爆发之后,信用评级的整体效率有所提升,但在不同发行主体呈现分化,对于非城投类企业,信用评级对发行利差的影响显著增大,意味着评级公信力的显著提升,而对于城投类企业,评级效率并未明显改善;进一步研究表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评级机构在违约后采取了差异化的评级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大的非城投类债券,评级机构倾向采取"收紧评级"的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低的城投债,评级机构倾向于采取"放宽评级"的策略。这种策略性行为是导致市场"信用分层"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推升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的现状 1.政府信用缺失。政府盲日干预经济,一些地方政府在资金借贷问题上,干预金融机构资金运作,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某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为制造失信,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信用缺失。如一些地方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统计数据失实,而且往往是被有意拔高。地方政府失信行为的普遍存在.客观上加剧了政府信用缺失的严重程度.进而为其他领域的社会信用提供了不良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6.
王蓉  曲晓晔 《辽宁经济》2004,(11):40-41
信托是指资产(不动产、金融资产等)所有者出于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而委托其进行资产经营,以达到获利目的的经济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共同构成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由于信托业的利用别人的资产来营利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存在巨大道德风险的行业,因此,“信用”是信托公司生存的基础,是信托业务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目前中国信托业发展由于缺乏市场信用的基础,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储备资产遭遇巨额账面损失经历了沸沸扬扬的市场热议之后,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标普公司终将美国主权信用和"两房"信用评级由AAA下调为AA+,这一决定随即引发全球市场一片跌声,令本已不太景气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中国亦未能幸免。  相似文献   

18.
微博热词     
《中国经济周刊》2011,(41):78-79
国务院批准上海广东等4地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鲁政委:允许四省市发债,一方面说明了年内地方偿债压力的确大;另一方面也暗示城投债风险已大降。但在地方政府举债约束机制未能健全的情况下再开新口子,则可能为未来埋下更大隐患;财政部"代办"偿付,也使市场无法正确评估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9.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内蒙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要求人们讲究规则、履行承诺、依法行事,其本质就是注重信用.市场交易各方只有依靠信用关系来维持,才能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目前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升级的最大障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信用机制扭曲降低了市场的有序性,从而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榆 《上海国资》2014,(11):28-29
这一步实现了信用领域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划清,企事业单位不再承担政府融资功能沉疴已久的地方债务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1 0月2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以下简称43号文),明确对融资平台债务存量作了全面规范,将发债权利上收至省级政府,并对存量城投债划定了退出时限。"国务院43号文如果严格实施,将深刻改变地方政府的举债体制。其基本原则就是,企业举债向政府举债转变,低级别政府举债向高级别政府举债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