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庙联趣谈     
楹联是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国粹,字字句句都是文人的心血珠玑,今就平日搜录摘罗旧帙,聊撷数则供同好一粲!关帝庙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间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是仇,魏是恨,仇恨中有仁有义,单刀独辅汉江山。"短短四十个字,把关羽的三结义与忠辅蜀王透彻道出。湖南有一座关帝庙,内悬一副"义气凛然"的妙联:"秉烛岂避嫌,此夜一心惟有汉;华容非报德,当时双目已无曹。"此联不知出自何家大手笔,读之只觉义薄云天耀然眼前。  相似文献   

2.
谐趣园     
<正> 在明代,浙江海宁县城内有南安知府张津题撰的一副楹联就很妙:"宽一分则民可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是很多的。有这样一副楹联,是一位县官为自己公正廉洁提出的虚伪自夸联:"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如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乍一看,堂堂正正,细思量,话中有话。说是不受暮夜之财,那么白天不听衙役的话可否吃完原告吃被告呢,人们不得而知。有一副写财神的联更有趣:"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为好?不做半点事,朝又拜,晚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为农历戊子年,生肖排列鼠,又称鼠年。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鼠字的佳联妙对,鼠年赏鼠联,别有一番情趣。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次应邀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寿宴,席间,众人请他们夫妇俩合作一副寿联,祝贺乌老寿诞。李清照夫妇即兴撰就一联:乌龟方姓乌,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老鼠亦称老,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联中鼠姑为牡丹的别称。上下联立意精巧,幽默风趣,既祝福寿主长寿,又表达寿主品行高尚,  相似文献   

4.
<正>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相似文献   

5.
谜语两则     
妙联难皇帝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大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聪明的读者,你能猜出这个谜…  相似文献   

6.
趣谈“钱”联在浩瀚的联海中有关“钱”字的根联并不多,这可能是过去文人耻谈钱字的结果。但还是有一些话钱的楹联,其中有的还十分有趣。在明代,浙江海宁县城内有南安知府张津题撰的一副楹联就很妙:宽一分则民可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当然,在封建社会贪官...  相似文献   

7.
从1200年前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发明对联起,花花草草作为一支"生力军",就占据了对联的一席之地.这些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楹联里,无不时时闪现着花花草草的身影. 如宋代有一幅花联,上联为皇帝所出:"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一位学子就这样对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学子以"四季"对""四方",四种花对四星座,"臣"对"君",又点出了"花字",实为妙对.皇帝一时高兴,就点了这位考生为探花.  相似文献   

8.
"一字"成诗为文,似大海遗贝,光彩熠熠,别有一番艺术魅力。你看,一字能写诗,一字能作文,一字能回信,一字能撰联,一字能作嫁……品读这些奇妙有趣的"一字"文,如嚼橄榄,回味悠长。现辑录如下,以飨读者。一字社论:1968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就约翰逊竞选总统失败发表了一篇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全文仅有一个字:"妙"。鲜明地表明了报纸的态度,真是耐人寻味。一字评论:1942年秋,著名作家老舍  相似文献   

9.
文摘月报     
佳联妙句趣无穷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的佳联妙句,令人回味无穷。回环妙联乾隆与纪晓岚第四次下江南巡游时,因为怕马吃庄稼,便给马嘴套上了马笼,不料行至一农家时马笼松脱,马儿跑去饮水,乾隆随口说道:马笼笼马马笼松,  相似文献   

10.
知识文摘     
《财会月刊》2014,(1):129-144
正数字入联,如同诗词曲赋嵌进数字一样,既能使景色更逼真,叙事更清楚,写意更形象,抒情更浓郁,又可加大对仗的难度,收到"新、奇、巧、绝"的效果,使对联妙趣横生,韵味无穷。独岭孤山,一神像单刀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双钩并钓。这是江西望仙山上的一副楹联,此联在词  相似文献   

11.
梁临芳 《乡镇论坛》2013,(36):16-16
楹联虽然早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近些年来,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广大群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仍然广泛应用对联,且联语切人切事,同时还出现许多嵌名联,实用性、艺术性越来越强。这些都与当地的一位楹联艺术家王祚炎密不可分,当地人部称他是楹联习俗传承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12.
奇趣的中华姓氏钱荣斌,陈莉从古到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说法不一。不过,根据有关部门报道,已发现的中华姓氏多达11939个。在这些姓氏中,有些已是有几千万人口的大姓,可与英国的总人口数大致相等;而有些人数极少,成了姓氏中的"活化石",如全国只有一家姓...  相似文献   

13.
文摘月报     
一副对联与12个文学典故下面这副对联就字面意义来说并不难理解,但寥寥52个字,却含有12个外国文学典故。你知道这些典故和它们的含义吗?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姓氏多得惊人,据调查统计,中国姓氏共有4129个。在如此众多的姓氏中,有些姓氏由于所姓的人数少,加上汉字的多音读法,所以很容易读错一例如下面的姓氏经常有人读错(以普通话读音为准):“区”姓,应读“欧”,易误读为区别的“区”_“伶”姓,应读“同”,易误读为冬天的“冬”。“芮”姓,应读“锐”,易误读为内外的“内”。“查”姓,应读“扎”,易误读为检查的“查”。“纪”姓,应读“己”,易误读为纪念的“纪”。“任”姓,应读“人”,易误读为任务的“任”。“解”姓,应读“谢”,易误读为解决的“解”_“仇”姓…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楹联。这些楹联,同他的诗词一样。言志抒怀,气势磅礴,恢宏壮丽,深为世人所推崇。这里将搜集到的几首辑录如下: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看到别的同学爱抄前人的语句当座右铭,于是他也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自己的床头上,联云: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1915年,毛泽东为勉励堂妹毛泽建苦学成才而赠联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明代学者解缙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以讽刺那些不学无术者。1928年8月…  相似文献   

16.
谐趣园     
<正> 品读破除迷信联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吟咏过不少提倡科学、破除迷信的奇对趣联,它不仅给予我们艺术享受和丰富的文化营养,也是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迷信的良方。古时有个进士廖鹤年,曾有一副戏题寺庙联:"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此联因文字有趣,故在民间广为传诵。说得在理,不啻是迷信者一剂清醒药。湖南某地有个"司命殿",殿宇堂皇,求签问卜者络绎不绝。一天,有人在殿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你求名利,他卜凶吉,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该联以自我揭露的口吻,道出了菩萨的真相。今人读之品之,能不从中得到启示!记得有这样一副对联:"谋人财,害人命,奸淫欺盗,任你烧香也无用;忠于国,孝于亲,清正廉明,见佛不拜又何妨。"通俗易懂,很能让人明白道理。还有一联,"我若有灵,也不至尘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  相似文献   

17.
文摘月报     
一副对联与12个文学典故下面这副对联就字面意义来说并不难理解,但寥寥52个字,却含有12个外国文学典故。你知道这些典故和它们的含义吗?变色龙阿巴贡为骗犹大之吻流鳄鱼之泪开潘多拉盒子食禁果;丑小鸭灰姑娘欲改尘土之身听海妖之歌点阿拉丁神灯会超人。  相似文献   

18.
有副楹联写道"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影来"。中化河北进出口公司领导及广大群众,不畏艰难,卧薪尝胆,勇于进取,走出困境,驱走"腊寒",冲破亏损的"阴影",迎来"满院春色",是多么像这副楹联所暗喻的含义呀。  相似文献   

19.
谐趣园     
《河北企业》2004,(10):48-48
<正> 趣味十足的"休闲"联我国对联源远流长。有些对联幽默诙谐、讽刺挖苦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境地,可以佐餐,可以助茶,可谓休闲佳品。取笑联眇岳父对跛女婿:贤婿枉顾,路途坎坷,高一步,低一步;泰山错看,世态炎凉,睁只眼,闭只眼。络腮胡陆先生对秃头陈教授:陆先生满面髭须,何须如此;陈教授几根头发,无法可施。眇、跛、髭、秃,惟妙惟肖融入联中,令人捧腹。戒烟联屡抽屡戒,屡屡抽屡屡戒;日戒日抽,日日戒日日抽。把"屡、日、戒、抽"四字,重叠反复,便把一个瘾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讽世联吕蒙正讽势利: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尽在一贫一富之间。  相似文献   

20.
彭澎 《潮商》2014,(1):88
正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画、擅金石、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并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