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研究得出,目前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积极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积极的惠农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农村的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村妇女非农转移就业的研究——以广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小瑛 《广东经济》2007,(12):38-4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是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广东随着农村"三化"建设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到2005年,已有1542万名农村劳动者转移到非农  相似文献   

4.
破解三农问题已成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三农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具体表现在:农牧民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致富缓慢;蒙古族聚居村历史债务较重,贫困面较大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就要改变三农现状,具体对策是大力加强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并适应市场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只有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破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