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新闻     
《中国经济快讯》2014,(20):12-13
2014.05.15—2014.05.21热点20年的中俄天然气谈判瓜熟蒂落历经20余年,中俄终于就供应天然气达成协议。5月21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见证下,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根据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最终将达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总价为4000亿美元。分析人士推算,中俄天然气的协议价格约为2.19元人民币/立方米,与中国从中亚进口天然气的价格22元/立方米相当。罩在1994年,中饿就签订了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近年中俄领导人高层会晤,都会涉及中俄天然气谈判,直至今年终于结出硕果。  相似文献   

2.
侯隽 《发展》2014,(7):52-53
正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下称"俄气"),中俄天然气谈判10年来的俄方代表、未来30年内"世纪大单"的供应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连线莫斯科,为公众掀开这个从冷战时代就存在的巨无霸的神秘面纱。"俄罗斯经济的尖兵""国中之国"俄气总部设在莫斯科,是在苏联天然气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位中石油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3.
正这是一场长达10年的谈判,这是一场长达20年的博弈。自2004年10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开始,中石油与俄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也由此拉开了中俄天然气10年谈判的序幕。若从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算起,中俄天然气谈判则持续了20年。20年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能源格局发生了巨变,俄罗斯和中国各自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芳  李凤桃  王红茹 《发展》2014,(7):51-52
正这是一场长达10年的谈判,这是一场长达20年的博弈。自2004年10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开始,中石油与俄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也由此拉开了中俄天然气10年谈判的序幕。若从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算起,中俄天然气谈判则持续了20年。20年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能源格局发生了巨变,俄罗斯和中国各自的经济发展及内外部  相似文献   

5.
新闻     
正2014.05.15—2014.05.21热点20年的中俄天然气谈判瓜熟蒂落历经20余年,中俄终于就供应天然气达成协议。5月21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见证下,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根据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最终将达每年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场长达10年的谈判,这是一场长达20年的博弈。自2004年10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开始,中石油与俄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也由此拉开了中俄天然气10年谈判的序幕。若从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算起,中俄天然气谈判则持续了20年。  相似文献   

7.
2月22日,白酒股暴跌,登上热搜。A股市值之王贵州茅台盘中一度跌超7%,股价跌破2300元,市值蒸发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白酒第二高市值五粮液盘中跌逾9%,洋河股份跌超8%,山西汾酒跌停。《中国经济周刊》新媒体平台刊发《茅台市值蒸发超过2000亿人民币,五粮液大跌7%,白酒股为啥崩》的报道,引发网友热议。  相似文献   

8.
《发展》2014,(7):47-50
正这是一场费时10年的谈判,这是一次长达20年的博弈,这是两个大国的艰难共赢。2014年5月21日,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离开上海返回莫斯科前的最后一刻,中俄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总价高达4 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作协议。这份"世纪大单",引发了全球各方的强烈关注、好奇和猜测。《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了接近中方谈判代表的人士,揭开中俄天然气20年博弈的种种内幕——  相似文献   

9.
《天津经济》2014,(6):81-81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吴新雄与俄罗斯联邦能矿部部长诺瓦克代表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吉平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这意味着已经长达十年的中俄两国天然气供应谈判终于破冰。根据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天然气供应协议总价值4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中俄两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涵盖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的近200项活动将先后举行。8月19日至2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绥汾河口岸出发,走访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布拉戈维申斯克、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行程近千公里,切身感受了中俄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以及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这些地区的影响。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分三期连载《俄罗斯远东印象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周刊》2020,(6):10-10
3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了《中国50万亿救市计划来了》一文。文章对25个省区市公布的未来数年投资规划进行了梳理,25个省区市公布了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9.6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7.6万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基建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性再度凸显。该文被新华社《瞭望》智库、牛弹琴和商业周刊中文版等公众号以及凤凰网、新浪网等数十家网络媒体转载,网友也纷纷热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周刊》2014,(21):22-23
2014年5月21日,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离开上海返回莫斯科前的最后一刻,中俄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总价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作协议。这份"世纪大单",引发了全球各方的强烈关注、好奇和猜测。《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了接近中方谈判代表的人士,揭开中俄天然气20年博弈的种种内幕——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非常积极地伸出橄榄枝,中方为何不太热心?谈判最艰难时,中方人员一直往俄罗斯跑,为何俄方不愿意谈?普京第二次担任总统后,为什么狠狠地批评俄气高管"太不现实"?……  相似文献   

13.
环球资讯     
《宁波经济》2014,(6):10-11
中俄签天然气30年合作协议 中闻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日在上海共同见证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日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别《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  相似文献   

14.
关注     
一揽子协议深化中俄能源合作在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共签署了15项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3份关于石油和天然气领域长期能源合作的协议,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中俄两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涵盖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的近200项活动将先后举行。8月19日至2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绥汾河口岸出发,走访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布拉戈维申斯克、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行程近千公里,切身感受了中俄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以及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这些地区的影响。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分三期连载《俄罗斯远东印象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普京是我们心中的白马王子。是所有俄罗斯人的希望,”俄罗斯姑娘英吉佐耶娃毫不掩饰对普京总统的爱戴之情。英吉佐耶娃是今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中“中俄大学生艺术节(2006中国)”的表演者。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进口的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东,但是随着中东局势越来越不稳定,进口原油来源的不安全性大大增加。因此,从资源安全的角度出发,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将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中俄两国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经济是两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两国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为石油产业合作提供了基础和契机。笔者认为,只要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和企业界人士从国家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抓住当前合作的机遇,中俄石油产业合作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中俄两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涵盖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的近200项活动将先后举行。8月19日至2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绥汾河口岸出发,走访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布拉戈维申斯克、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行程近千公里,切身感受了中俄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以及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这些地区的影响。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分三期连载《俄罗斯远东印象记》,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下称“俄气”),中俄天然气谈判10年来的俄方代表、未来30年内“世纪大单”的供应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连线莫斯科,为公众掀开这个从冷战时代就存在的巨无霸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周刊》2020,(9):10-10
在上海工作的吴小姐近日向《中国经济周刊》反映,她去年通过青客公寓的租金贷在上海青浦区租了一套房,因为疫情后工作变动,她于今年3月打算搬出时,却发现无法办理退房手续,租金贷还得继续还,否则,征信就有影响。像她这样陷入“租金贷”困境的不在少数。就此,《中国经济周刊》赶赴青客公寓上海总部核实情况,推出报道《退不掉的房子》,文章刊发后,引发不少网友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