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陕、甘、宁三省(区)的农户调查数据,笔者分析了不同种类作物生产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及其差异,考察农业要素配置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从农户意愿的角度,验证了农户的技术偏好与农业要素禀赋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农户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其技术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作物生产农户的技术效率明显小于粮食作物生产农户,且前者技术效率的分布差异较大.农户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饱和的现象,耕地的稀缺制约了技术效率的提高.样本农户对技术需求的偏好基本符"技术诱导理论".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农户角度出发,以湖北省6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为研究范围,以农户生产技术效率为研究对象.剖析了涉农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和政府等外生性因子对循环农业生产中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研究表明,循环农业发展中政府、农村中介组织和农业企业的行为及其他外部因素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而"政府+协会+农户"、"政府+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对提高循环农业农户技术效率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15年从甘肃省各县、市、州中选取的487户农户为样本,从农户层面深入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就业并未对甘肃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种植业内部。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与农户家中劳动力外出就业后要素禀赋变化情况紧密相关。农户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与家中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人数、是否有返乡就业或创业人员以及家庭成员外出就业的区域等引起农户劳动力禀赋变化的因素紧密相关,而与农户资本禀赋变化和农业技术应用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的微观基础仍然是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随着农村劳动力日趋老龄化,这一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通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重塑新的农业微观基础。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微观数据,研究个体层面与地区层面两个维度的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虽然劳动力老龄化或劳动力流出促进了土地流转,但不利于规模经营,尤其是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劳动力流出可能大大降低农业规模化经营;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除了具备土地、资金等要素以外,还需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人力资本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是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转型的关键。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了土地流转、农户就业选择与农业生产效率间的关系,强调土地流转不仅能直接提高农地配置效率,还通过影响农户就业选择和技术采用,间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估计了土地流转对农户转型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定量结果表明,若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将实现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的转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高71.02%。劳动力市场改革、农产品价格调整等均会影响农户转型和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冲击.新一代劳动力的彻底性流动激发了农村要素结构的重组,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妇女化;土地流转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化投资力度等对策化解这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区501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构成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障碍,老龄劳动力实际主导着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过程,劳务经济对农业的支持效益趋于减弱,而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倒退。因此,应不断协调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通过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构建与农业劳动力结构相适应的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影响农业技术效率的逻辑机理,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和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在土地细碎化背景下农业生产不同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经营规模扩大,购买插秧、整地、收割、施药和施肥服务的农户数会不断增多。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会形成外部约束,降低了插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增强了施药环节对农业技术效率的负向影响。我国农业政策应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农业生产集体行动,努力实现零散耕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助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供给能力和土地资源利用率。对标准化程度低和道德风险发生率较高的施肥施药等环节,应加强规范管理和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农户购买此类环节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有农村户籍人口8.6亿人,其中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5.37亿人,主要包括农业从业人员(3.07亿人)、本地非农就业人员(0.85亿人)和外出务工人员(1.45亿人)等三大群体。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约1.8亿人,约有农业剩余劳动力1.2亿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趋势为:农村劳动力供给量开始下降,但由于城镇化增速放缓,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农业经营规模出现扩大,但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进一步明显;外出劳动力就业环境明显改善,迁徙式迹象开始出现;农民工正在完成代际转换,外出就业类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十二五时期,每年将约有1200万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将会加快发展,就业市场可望容纳这一就业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但将给部分农产品供给带来一定的影响,农民工回乡就业则将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未来,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要求稳定转移与难以实现定居、企业用工要求不断提高与培训远不能满足需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民与农业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等三大矛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总体状况为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在总量过剩的大背景下,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村...  相似文献   

10.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优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曾令秋 《财经科学》2021,(2):121-132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实现农业优先发展的根本出路.由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利益驱动下农民自觉的技术购买和使用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但技术无效率的扩大却减缓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引起的.其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单向性是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恶化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优先发展必须从"人的因素"开始着力,这需要以教育变革为抓手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以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为先导、以土地制度创新为依托扩大农民收益空间,进而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重庆地区137个自然村有外出务工家庭和无外出务工家庭的问卷调查为研究样本,分析了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土地零租金流转在“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特征明显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了土地流转中的零租金现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边际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零租金流转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土地效率和劳动效率并扩大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无效率部分,尤其是对转入方向为普通农户和种植类型为经济作物以及土地租约期限过短或者过长的转入户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更加明显。具体的作用路径有两条:一是“零租金—农业生产投资不足—农业生产效率损失”,其中零租金对长期农业生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显著大于短期农业生产投资;二是“零租金—土地保护意愿下降—农业生产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指导对零租金引致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具有缓解作用;农地确权并不能抑制土地流转中的零租金现象,但土地流转中介服务能够有效减少农户的土地零租金流转行为。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提高农业投资补贴,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秩序规范、双向开放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减少土地零租金流转引致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收入相对剥夺理论,利用山东、河北、河南3省粮食种植户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分位数模型分析本地非农就业与外出务工两种劳动力转移类型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农业技术选择的中介机制。研究表明:劳动力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两种劳动力转移类型均显著降低了农户收入不平等状况;从作用逻辑来看,本地非农就业降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对低收入相对剥夺农户更为显著,外出务工对高收入不平等农户收入相对剥夺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本地非农就业可以通过采用农业节水技术进而缩小农户收入不平等,而节水技术选择在外出务工和农户收入不平等之间起到遮掩效应,部分抑制了外出务工对收入不平等的改善效果。因此,降低本地非农就业的进入门槛,引导本地就业劳动力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继续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改善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越对数型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基于我国东部11个省份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东部各省农业技术效率水平及农村金融支持对其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增长主要靠资本以及劳动力拉动,但是劳动力的增加其对农业技术增长的边际影响逐步减少。农村合作机构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政策性金融支持以及农业银行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冯海发 《当代经济科学》1992,14(4):27-31,36
本文基于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阐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选择问题。作者认为,在我国人多地少这种资源结构格局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选择应以节省土地型技术即生物技术为主导;农业生物技术导向路线的选择,不仅要求农业内部的品种技术不断进步,而且要求农业外部的肥料技术的进步;与农户经营体制相适应,农业机械技术今后应重点朝着“小型化”方向发展,机械技术的提供者应该通过“技术创新”提供与农户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小型化的机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选择性流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大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农户兼业生产的新技术采用模型,不但考察了兼业生产农户对新旧技术收益的比较、新旧技术和从事非农生产的比较,而且考察了采用新技术后新技术投入物在劳动力不流动和劳动力流动下的使用量大小以及由此导致的最终产出的比较。结论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相比,当农业工资率与非农工资率差距比较大时,劳动力流动下的兼业生产行为提高了新技术采用的收益标准,抑制了新技术采用量,从而导致农业产出总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陕西省周至县235个农户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使用不含技术进步的C-D生产函数,对不同融资方式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平均农业技术效率偏低,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户选择民间借贷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选择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农业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不同的是,农业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是三种不同的机器人类别。当前,农业机器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主要由于全球农业劳动力人口大幅度减少,而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劳动力减少的重要因素。目前日本是全球范围内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2018年以后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也开始凸显,具体表现为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导致了农村耕地闲置等现象。在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机器人代替人工是个战略性问题,未来,农业机器人将在农业生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户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和微观组织,农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农户的生产效率上,农户的生产效率决定着我国整个农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对于农户生产效率的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现阶段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竞争力。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13年(1991~2003)农户的投入产出数据以及2003年全国各地区农户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农户的综合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从DE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农户投入产出效率的趋势分析还是区域分析,我国农户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总体上都比较高;农户的生产纯技术效率比较高,规模效率相对来说就要低一些,致使大部分地区农户生产无效率。因此,从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状况以及资源配置情况来看,要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旁争力。就必须在提高农户生产技术的同时.增加农户的生产规模也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推广模型,采用EViews7.0计量软件对1985—2010年云南省农业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投资额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业机械化弹性为1.45,农村投资额弹性为0.1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