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7):100-108
考虑到样本数据存在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特征,基于空间计量视角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在城市轨道交通(URT)沿线住宅租金的空间分异特征,按照每200 m的间隔对租金影响范围进行细分,预测URT对住宅租金的影响强度在各区间内的变化趋势,以新一线城市长沙为例,选取地铁沿线2.6 km范围内的2 233个样本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相比,GWR具有更好的模型拟合优度;在12个主要影响因素中,住宅到城市商业中心(CBD)的距离对租金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住宅建筑面积,体现了租户首先考虑的是住宅区位因素和结构因素,然后才是邻里因素的心理特征;靠近中央商务区的小户型住宅更受租户青睐,具有更高的收益率;长沙地铁对沿线住宅租金会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对600~1 000 m范围内的住宅租金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成为重点研究领域。文章通过Arcgis软件支持对鄞州共7年的土地利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地类之间的转换方向以及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主要地类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鄞州区土地利用呈现高速、复杂的变化;(2)耕地呈现出高度的单向不平衡转移,转移方向呈多方向性;(3)建设用地空间变化最大,呈现出了不可逆的高度扩张性;(4)总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是鄞州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日益成为鄞州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宜川县1997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对宜川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处理,探讨宜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2010年,宜川县的耕地大量减少,园地大量增加,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呈缓慢增加趋势;宜川县的生态服务价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园地和林地的增幅最明显,耕地和未利用地的服务价值都在减少,牧草地的服务价值略有增加,其生态服务价值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同时期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有明显的敏感性波动,但指数均小于1,说明该研究区内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4.
欧阳晓  贺清云  朱翔 《经济地理》2020,40(1):93-102
模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未来用地模拟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基准、耕地保护及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期间,城市群的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呈减少趋势,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其中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因素以可达性和地形等为主。②在基准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3种不同情景下,2030年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变化均表现为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增加218 km2、167 km2和212 km2,长沙县、株洲县和湘潭县将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集聚区。③2030年基准情景下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下降较明显,但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作为基准情景的补充和优化,能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5.
洪智勇 《经济论坛》2011,(3):150-153
本文结合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对南京市轨道交通的补贴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合适的补贴机制将有利于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的盈利问题,从而为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模式多元化提供借鉴,并建议城市轨道交通的长期发展应该以形成"导向与需求互动"的模式(Model OfOriental And Demand Mutual-action)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预评价更具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文章以宁夏彭阳县为例,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方法为基础,以《彭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为基本数据源,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规划期彭阳县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79.25万元;林地的敏感度系数最大,其次是耕地和牧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以及各地类敏感度系数的不同变化,就要求彭阳县未来一个时期必须保持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果、保护耕地,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淮河流域下游淮安市淮阴区为例,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价,评估了淮阴区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淮阴区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47.83×10^6元,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增加了0.0030。这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能力有所下降,土地生态安全总体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县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有助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施区域差异化的配套机制,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突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文章从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三个维度构建土地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22个县(市、区)2009—201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揭示了湖南省土地利用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湖南省土地利用功能的空间格局逐渐合理,但土地利用功能提升较慢。(2)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对土地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对土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具有显著提升效应;投资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对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提升具有显著积极影响。(3)人口政策抑制了土地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和农业生产保障功能的提升;财政政策抑制了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利用成宁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环境公报、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引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土地综合程度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的关联度,从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上海轨道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及由此引发的人口分布变化,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再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了轨道交通的具体影响范围、影响力度,及在城市不同区域对人口再分布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运用重庆市40区县1998—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重庆市在空间上划分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Ⅰ)、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Ⅲ)三大经济发展阶段区域,探讨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要素逐渐扩散,多数区县进入Ⅱ区域,Ⅲ区域逐渐缩小至渝东边远地区;②工业化由Ⅲ阶段向Ⅱ阶段演变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强烈,当工业化进入Ⅰ阶段时,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缓和。土地产出率在Ⅱ阶段增长最快。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③承载性功能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生产性功能土地,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研究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所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的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目的为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量化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生态效益,以此判断研究区当前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否可持续。研究方法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环境经济学方法、灰色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996~2004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内江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损失4335.26万元;同时,在假设内江市保持现状土地利用方式、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到2010年,内江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比2004年再减少96829.18万元。研究结论:内江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衰减主要由人工生态系统的扩张引起,因此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连续逼近法与交通周转量法构建城市微观土地利用影响下的碳排放评测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南京市某单位双园区土地利用模式所带来的碳排放进行了评测。结果表明:(1)不同交通方式下的碳排放量不同,城市公交交通方式年碳排放量最低,为203008.80kg;私人轿车交通方式年碳排放量最高,为659398.01kg。(2)同一交通方式下,不同等级车型的碳排放量相同。单位通勤交通方式中,中型客车〉大型客车〉轻型客车;私人轿车交通方式中,中级轿车〉普通轿车〉微型轿车。据此定量化城市微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为土地利用配置过程中碳减排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乐市正处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窗口城市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要交通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结合目前交通大建设以及自身存在着交通问题,着力打造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标准、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5.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日益成为居民日常通勤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通过构建"时间—距离"模型,基于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及规划线网,分别开展主要职住节点的通勤时距仿真模拟,分析轨道交通通勤圈构建的可行性及城市职住功能空间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至2020年,中心城区的城市轨道交通难以满足外围居住组团的45 min通勤要求,但60 min内可基本实现环外居住组团与城市主要就业中心的便捷联系。建议进一步提升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的线网密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城市核心的触媒带动作用;增加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换乘节点,设立快慢不同的列车运行层级,提高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连通效率;简化换乘流线设计,配备丰富的接驳方式,提升站点内外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演进的交互影响提升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专业化水平,其原理在于: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演进因素的作用下,促成了多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每个城市按照自身禀赋生产优势的产业或服务,提升了城市专业化水平,但就整个城市体系而言又体现出多样化特征。长三角地区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18.
城市交通布局对城市形态具有重大影响,也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以瑞典Jonkoping市为例,采用CLUE—S模型模拟不同交通情景下的城市发展动态变化。首先,基于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择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然后利用CLUE—S模型,在模型检验和参数验证的基础上,模拟未来25年不同交通情景下城市形态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可达性因子的选择对于改善用地类型的回归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道路类型和交通设施等级对各用地类型转换概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两种不同的交通规划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模拟发现,在未来交通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加,且在城市中心区交通发达的区域,城市呈现填空式拓展,新增加的城市用地分布比较集中;城市外围表现出较强的沿交通线的拓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互动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在新形式下开展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3S技术在全国土地二次调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试点调查为例,介绍了3S技术为全国土地二次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和科学的技术服务,重点论述了内业判读、外业调查和内业建库的方法,并总结了内外业综合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维阳  李慧  段学军 《经济地理》2012,32(2):46-51,65
通过构造修正后的衰减模型,运用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克里格空间插值的方法,借助GIS空间分析的工具,选择路线长、沿途区位特征分异显著、对房价影响成熟的北京市地铁一号线为例,论证房价与距地铁站距离的相关关系,研究地铁站对房价影响的波及范围及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一号线带状区域在局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自相关指数高值点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邻近地铁站点分布的特征,而是呈组团状聚集在四个区域。局域自相关性和距地铁站距离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轨道交通对郊区住宅价格的影响要高于中心区域,且影响范围较广。地铁站点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圈层衰减,而是与特定的区位要素和其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典型的地铁站点呈裙状或环状影响。各地铁站点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范围从0.5km到1km不等,衰减比重为20%-35%,且在影响范围内衰减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