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污染产业强度划分与区际转移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萍  夏文静 《经济地理》2019,39(3):152-161
以工业三废和SO~2的排放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测算污染排放强度系数将38个产业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污染产业和清洁产业四大类型,分别从中选取代表性产业,以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测算中国2000—2015年各类污染产业的时空转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重、中、轻度污染产业在2000—2015年都发生了转移,且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2000—2005、2006—2010、2011—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转移路径。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都是污染产业转出区,重度污染产业的转入地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向中部地区集聚的现象比较明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污染产业发展受到有效控制,承接污染产业转入的地区正在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位于祁连山东段农牧区的天祝县进行了生态承载力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天祝县2008年的生态足迹未超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盈余,生态环境容量尚能承载环境负荷。而对2000---2008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栽力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天祝县生态盈余呈持续下降趋势,表明该区生态可持续性的持续下降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根据该区生态资源状况的基本特征,提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国家生态足迹账户(NFA)计算方法(2010版),计算并分析2000~2009年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旨在展示国外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研究最新进展,更准确地揭示近年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9年福州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快速增长,由1.3118gha增至2.3906gha;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由0.5480gha降为0.5057gha;生态赤字持续快速扩大,支撑经济发展由需要2.39个变为需要4.73个福州的生态承载力;碳吸收地在生态足迹结构中始终占据首位且呈快速扩大趋势,是福州生态赤字的主导因素;生态效率变化呈"S"形,目前福州生态效率高于福建省或我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4.
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从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入手,以焦作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生态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2000~2014年焦作市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足迹深度整体呈现倒"U"形,2008年人均生态赤字和足迹深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15 hm2和1.969,生态环境虽然表现出好转的迹象,但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足迹深度一直大于1,转型过程中的消费需求已超过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产能力,表明焦作市的转型发展是粗放型转型方式,建立在大量消耗存量资本的基础上,亟须制定提升生态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澳门小城以狭小的地域面积承载着规模巨大的旅游活动,蓬勃兴旺的旅游产业已成为澳门社会经济的命脉,并为世人所瞩目。然而,旅游业以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二者产生压力与负面影响。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测算出2009年澳门不可转移之旅游生态足迹为18 300.891gha,是旅游生态承载力的3.29倍,旅游生态赤字为12 737.584gha,结果发现澳门的旅游生态足迹经济效率较高,但旅游活动正在过度消耗资源环境,使当地的旅游发展不具备生态可持续性,因此相应的改进措施应早日出台,以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依据生态足迹的方法计算出镇江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及其产业构成、产业生态赤字/盈余和产业生态效率,结果表明镇江市生态赤字较为严重,产业结构仍旧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的结构性污染和资源短缺是镇江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最终我们在实施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当做到:从总体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稳定第一产业发展比例,控制农业和牧业在一产中的比例,适当发展林业,大力发展渔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杨灿  朱玉林 《经济地理》2020,40(4):195-203
利用湖南省2000—2015年的数据,在对湖南省生态足迹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建立起生态足迹与经济、社会各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导致生态足迹加剧的主要影响因子。从模型可知,12项因子对于湖南省生态足迹的増长均有程度不一的影响。除农业人口之外,其余的11个可能影响因子的自变量系数均为正,且与生态足迹的变化呈现趋同的变化趋势。其中,能源消费总量、城镇化率和总人口数3个自变量的显著度最大,对生态足迹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大。以2000—2015年湖南省的实测能值生态足迹数据与各影响因子的同期数据进行比对,再次验证了模型研究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造成湖南省生态足迹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由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巨大的能源消费量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庞大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8.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方法探究了财政分权和环境分权的减排效应,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和环境分权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水平,意味着财政和环境的分权治理并不利于中国生态环境优化。引入财政分权和环境分权交互项的回归结果则表明,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财政分权和环境分权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替代关系,即中国式财政分权背景下环境分权有利于降低中国环境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在原始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能值分析理论,建立更加完善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吉林省2001--2010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吉林省的人均能值生态赤字在逐渐增加,这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相悖的。因此,吉林省有必要积极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玉溪市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8432增加到2009年的1.9616,人地矛盾在加剧,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足迹数据、包络线分析数据和环境污染损失的数据,探讨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生态不可持续性、不稳定性、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许晴 《经济视角》2013,(1):48-52
产业结构是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它的组合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效益与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本文综合运用生态足迹、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吉林省1990-2009年三大产业产值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表明三大产业产值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均呈正向相关性,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中西部地区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在阐述产业转移与生态循环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中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提出为了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置于重要地位,采取更新地方政府发展理念、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培育生态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完善发展相关服务体系、创新生态循环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和加快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化等措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00年和2020年2个时期的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SRP(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概念模型选取13个指标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生态脆弱指数,通过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特点。2000—2020年研究区各等级生态脆弱性相互转化的面积总和为23 619.93km2,中度以上脆弱区转入更低度脆弱区的面积明显高于微、轻度脆弱区转入更高度脆弱区方向转移的趋势。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集群现象呈缓慢上升趋势,“高-高”聚集型地区在收缩,“低-低”聚集型区域不断外扩。两个时期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因子为年降水量、植被覆盖度。总之,虽然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程度呈现好转趋势,但生态环境压力仍不容小觑。为榆林市的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提出合理的措施,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省生态可持续发展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对青海省1978-2009年间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测度,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以便清晰地衡量这个时间序列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展开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南京市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交通生态足迹最大,人均达到0.018 6hm2,旅游交通的生态消耗最大。(2)南京市旅游业目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生态赤字为0.231 8hm2。(3)南京市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很高,为每公顷8 621美元,其中旅游游览生态足迹的效益最高,娱乐次之,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效益最低。(4)南京必须立即着手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动低碳旅游发展,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方传真     
北京奥运后环保措施会更严;太湖流域上下游启动“生态补偿机制”;河北上调排污费征收标准;7省区协同应对跨界污染事故;广东严把产业转移环保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业生态效应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生态足迹评价体系,包括真实土地足迹、产业用地足迹、原料足迹、从业人员足迹、能源足迹、水资源足迹和废弃物足迹,根据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对各类足迹的核算模型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分解并提取1961~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变化的波动周期,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预测模型,预测未来2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评估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结果表明:(1)40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波动中不断增加,具有明显的3.5年和8年2个波动周期;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在波动中不断减少,具有明显的2.7年、28年和40年3个波动周期。(2)若一切照旧,即未来20年中国人均足迹与承载力保持过去40年的年均变化率不变,则生态足迹会持续上升,2015年将达到1.710gha/cap,2025年达到2.034gha/cap;人均生物承载力持续下降,2015年将达到0.851gha/cap、2025年降到0.806gha/cap;而人均生态赤字进一步拉大,2015年0.859gha/cap、2025年1.228gha/cap,可持续发展形势比较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