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浅谈黑龙江省黑土资源现状和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域,多年的重用轻养导致黑土地不堪重负,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本文借鉴国际黑土保护利用经验,发挥黑龙江省黑土资源优势、遏制黑土退化,提出保障黑土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立黑龙江省高效轮作机制、采取工程和农艺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积极修复黑土资源、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对寒地黑土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 目前寒地黑土区农业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构建寒地 黑土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法律体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寒地黑土区农业生态环境和防灾 减灾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黑土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做好以下各点:1)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空间格局,以打好巩固的基础;2)建立农林牧三位一体的复式农田结构;3)搞好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4)营造薪炭林是实现“燃料·饲料·肥料”三平衡的突破口;5)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体的奶农业,以实现“粮·畜·田”间的生态经济平衡;6)以生态类型区为单元,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主要处于东北平原地带的寒地黑土区域为对象,文章表述了寒地黑土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具有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充沛的水系和蓬勃发展的系列产业基础优势。文章分析了当前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农业资源,打造寒地黑土生态农业品牌;寒地黑土品牌以黑土文化为品牌价值核心,代表着黑土地域资源特征和天然健康的生态产品品质,是区域内绿色有机物产的公用商标品牌。该文的主要的结论和建议是:在寒地黑土品牌打造过程中应主要从品牌注册、品牌宣传推广、品牌产品认证、品牌统一标准体系、品牌整合保护等方面来不断升级品牌建设;从寒地黑土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上要依托商标战略整合品牌,利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培育品牌,运用涉农专利保护品牌。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搞乌裕尔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的同时,对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地处黑土区,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总面积9101.1km~2,水土流失面积有5105.16 km~2,占总面积的56%。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抗害能力减退,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而,防治水土流失,已成为改造低产坡耕地的关键所在,现就该流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和我国的东北平原。我国的寒地黑土资源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寒地黑土是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黑色土壤,由于地处四季分明的寒温带,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历经千百年形成厚厚的腐殖质。据相关测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在1958年的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中,黑龙江与吉林两省的黑土总面积为约1000万公顷,而据1990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统计,这两省黑土总面积仅为592万公顷,减少了400万公顷。经过多年耕种和侵蚀,黑土层正在逐渐变薄。据统计,一些地方的黑土层已经由开垦初期的60-70厘米厚减少到目前的20~30厘米。同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也在较快下降。我国东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耕地的任务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属于丘陵漫岗地区,在急性降雨的侵蚀下,形成很多不同程度冲刷沟,造成耕地被切割、蚕食及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安全。冲刷沟大多采用谷坊治理、植物治理等方式进行。农垦九三管理局从2011年开始在下辖11个农场探索利用农作物秸秆对冲刷沟进行"治残、治缺、止损",形成了一套快速、高效、低成本、生态环保、保持期长的秸秆治理冲刷沟的新方法,为有效解决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为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从农业发展阶段看,传统农业对生态环境破坏小但生产效率低,石油农业生产效率高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生态农业追求"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实现了生产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具体而言,生态农业可以体现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弱化农业生产的"反生态文明"性、推动美丽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黑土区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对水土流失在粮食产量方面影响及危害作了分析并指出其原因;通过系统诊断反映了水土保持与粮食产量之关系;说明了水土保持在本区低产田改造中的作用;提出了保持水土,改造低产农田的途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类活动产生的重金属元素排入黑土区后,使黑土环境的质量发生变化.本文以哈尔滨市黑土区和海伦市黑土区为评价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区内的镉、铅、铜、锌四种重金属元素对黑土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力图客观地反映四种重金属元素对黑龙江省黑土区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哈尔滨市黑土区受重金属元素的污染严重,处在重污染阶段;而海伦市黑土区受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较轻,尚处在清洁阶段,最后提出了控制黑土区重金属元素对黑土质量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黑土生态系统脆弱性成因与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土生态系统脆弱性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起了促进和加速作用;遵循生物种群与环境相适应原则,对不同地貌类型导致生物生态分异,生物种群必须与地貌格局相一致;将黑土脆弱区分为3个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2.
四川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而四川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今后如何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农业生态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四川生态农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并着重指出: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一、百色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百色地区地处广西西部,土地广阔,资源丰富,为实现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具备了极好的自然条件。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山区历史上形成的单一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为了扩大粮、蔗种植面积,采取掠夺式的生产方式,进行毁林开荒。目前,全地区垦殖指数约17%,占耕地面积5%的25”以上的坡地仍在种植,给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的危害。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据1997年统计,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6438.56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530万吨,土地侵蚀模数平均为823吨/平方公里。右江…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开发是当今农业发展中的亮点.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生态农业园以生态农业旅游为品牌,以发展生态为主线,以生态农业建设和绿色农产品生产为栽体,以壮大农村经济为目的,以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要求,目前已建成田园风光优美、生态环境宜人、农副产品品质优良、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业经营机制灵活的高效农业园区.  相似文献   

15.
林燕 《山西农经》2023,(1):27-29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也是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保障。发展生态农业可以科学维护我国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具有保护作用。文章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钟娜娜 《山西农经》2023,(9):123-125
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然而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生态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迫切需要建设生态农业以推动农业经济长期持久发展。文章分析了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剖析了建设生态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全面认知生态农业、发挥生态农业功效、培育生态农业人才等具体举措,以期为生态农业建设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从而实现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持久发展的有力推动。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采取分区治理方式。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及水土流失的特点,整个吉林省可划分为四个水土流失类型区,即山区、丘陵区、漫川漫岗区和风沙坨甸区。针对不同区域,采取的治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山区的治理。该区主要是水蚀,以轻、中度侵蚀为主,主要  相似文献   

18.
碳中和目标下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提出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选取东北黑土区作为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代表区进行了调查,并从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固碳潜力实现清单、建立纵向补偿机制和横向省际合作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立以碳中和为目标导向的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北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落后,经验表明,发展生态农业是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投资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是保持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系统耗散结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为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讨论了高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