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次贷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失误难辞其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和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不断下调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没有像过去那样迅速反映在商品价格上,而是主要表现为资产价格的攀升。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遵循了"泰勒规则"——把CPI当作最主要的监控对象,致使美联储错过了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最佳的时机,导致美国信用扩张过度、资产泡沫,特别是房产泡沫不断升级。资产价格的上升最终会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等逐渐传导到商品价格上,随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美联储开始急速提高利率,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后危机时代,美国的资产价格开始了迅速的回升,美联储应该吸取货币政策调整滞后的教训,适时地退出刺激,避免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复苏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联储使用创新的扭转操作来实现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明其可能正在尝试通过人为地改变美国国债的风险收益比来达到政策目的。本文引用金融学传统的交易策略分析法来分析美联储扭转操作,认为美联储人为压低了美国长期国债的波动率,使长期国债波动率成为市场新的锚。本文将该操作视为美联储建立一种新的货币发行体系的尝试,并预测未来美联储扭转操作和其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各国众多的中央银行中,美联储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由于美国经济及其货币政策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及美元承担着世界货币的角色,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格局的神经.甚至有人认为,美联储就是世界的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各国众多的中央银行中,美联储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由于美国经济及其货币政策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及美元承担着世界货币的角色,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格局的神经.甚至有人认为,美联储就是世界的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5.
蔡恩泽 《产权导刊》2015,(11):10-11
美联储加息预期牵动全球神经,在人们屏住呼吸、紧张地等待9月17日美联储加息的棒槌敲响之时,戏剧性的结果发生了,美联储宣布,考虑到全球经济疲弱以及美国持续的低通胀,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现有水平,暂不加息。这让在焦急等待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的世界又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6.
美国三个时期货币政策选择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一调二低--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相伴而行,人们对它取名为“新经济”。回顾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战后初期以高通胀率刺激经济增长到70、80年代的滞胀时期,经济从未出现过目前这种良性循环状态。本文拟从上述三个时期即战后初期(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滞胀时期(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以及新经济时期(90年代初到目前)美国货币政策选择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货币政策对“新经济”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美国经济自90年代初开始,逐步摆脱不景气,步入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被人们称为"新经济"。虽然关于"新经济"的定义和理解存在差异,但不妨碍这样一种新格局对世界经济运行各方面所产生的的巨大影响。在我看来,从最直观的层次上,"新经济"主要"新"在这样两个方面:首先,"新经济"表现为经济繁荣与低失业、低通胀的并存。在过去近30年中,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一般都把2.25%—2.5%的经济增长率和5.5%—6%的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临界点,认为当经济增长率超过2.5%,失业率低于5.5%时,就预示着通货膨胀的危险。但"新经济"的现实打破了这一界限。自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保持了稳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通过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逐步复苏。然而全球经济的复苏并未皆如美国经济一样的靓丽。而在当前世界经济仍然不景气,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条件下,美联储忽而热议近期可能加息,忽而又议可能推迟加息,而无论如何美联储加息都将会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如何应对,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率调整是发达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中最经常使用、也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2001年1月以来,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最低降到1%。创下45年来的最低点。2004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4年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3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相似文献   

10.
风险投资、二板市场与高科技企业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美国由于新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末重新确立了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它的巨大成功不仅使美国经济持续了十年的高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胀,而且大大推动了全球经济—体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方式。透过这种新经济繁荣.可以发现它的基础正是互联网,通讯,计算机软硬件,生物科技等高科技产业。可以说,一部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美国SSCI     
《上海经济》2012,(9):70-72
美联储强调宽松政策必要性美国经济复苏近月来出现减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8月22日表示,很多货币政策制定者认为,到2014年底,美国的失业率仍将大幅高于正常水平,而美国的通胀压力仍将处在2%的目标区间附近,采取新的宽松货币政策将有助于就业市场更快改善;也有几位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观察美国经济曲折的复苏走势。  相似文献   

12.
《海外经济评论》2009,(50):12-13
【韩国《朝鲜日报》12月7日】中国对美国的经济政策很不以为然。中国政府高官说“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助长了投机性投资,使得世界经济陷入危险境地。”中国一直警告说,美国应缩小庞大的财政赤字,减少开支。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了以"零利率"和"量化宽松"为特征的超常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使其趋于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但同时也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埋下了一系列的政策风险,包括资产价格泡沫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美元持续贬值风险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4.
【摩根大通4月24日】美国加息时间决定于美联储注重哪些指标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曾表示,将“长时间”保持低利率。而今,鉴于美国经济已由直线下滑转变为受控的下降状态,那么美联储所谓“长时间”的确切含义就更加令人关注了。目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于联储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对经济活动的哪项指标做出反应——是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还是经济活动的增长率。当然,通胀前景同样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反应比其对实体经济活动指标的反应更积极。  相似文献   

15.
吴美焕 《特区经济》2007,221(6):61-62
1993~2000年的美国和目前的中国都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一般认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为之作出很大贡献。本文在借鉴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在高增长、低通胀下的货币政策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先后实施多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美国采取该项政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外贸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衰退     
《西部论丛》2009,(1):90-90
“货币政策是一把有力的双刃剑,用对了,可以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危害经济安全。”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之一《美国货币史:1867—1960》的一章,《大衰退》深刻剖析了20世纪最惨烈的一次经济衰退,并对美联储当时失败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美联储完全可以阻止经济萧条的恶化,然而,它并未担负起管理货币体系,缓解银行业恐慌的职责,导致了大衰退的爆发。书中详实的历史数据和犀利透彻的分析,揭示了货币供应在经济调控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新兴工业国家金融危机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东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国家先后发生了金融危机,这些国家原本增长强劲的经济在危机的打击下都相继陷人严重衰退。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连续8年多以年均3%的速度稳步增长,并且伴随这种持续经济增长的是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和财政赤字转向财政盈余,因之赢得了"新经济"时代到来的美誉。人们在分析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时,都毫无例外地要谈到这些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我认为美国既是新兴工业国家金融危机的受冲击者,也是受益者,新兴工业国家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的好处多于害处,这也是近…  相似文献   

19.
《海外经济评论》2006,(34):36-37
【英国《金融时报》8月10日】我的估计是,自上个月以来,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从50%增加到了70%。美联储本周放松了对经济的抑制,在连续17次调高利率后首次暂缓推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但为时已晚。它可能希望经济能够软着陆,然而经济却面临衰退,其影响可能波及全球。一些分析家预测,世界其他地方不会同美国的经济列车脱离开来。美国打喷嚏,世界其他地方仍然会感冒。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使得一个经济体的经济、金融政策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内部,而通过贸易、投机、债务等多种渠道产生一定的外溢效应。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使得美联储拥有了"世界央行"的地位,从而使得美国的货币政策能够跨过国界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体产生显著、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