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雁行发展的结束   “雁行形态发展论“是1930年代中期由日本的赤松要教授提倡的.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理论,阐明了随着优势的变化而产生国际间的工业转移.发展中国家从进口产品的阶段开始,逐渐能在国内生产和出口该产品.该理论将该工业的优势由起先带头的国家,逐渐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形态比成飞雁的行列.该雁行模式对东亚的经济发展令人信服,直到1970年代-1990年代上半期.   ……  相似文献   

2.
“雁行模式”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运仓 《特区经济》2011,(4):277-279
从20世纪60~90年代初期,东亚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的"雁行模式",其在东亚各国的经济提升中作用明显。而在当前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经济发展的层次性及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与当年的东亚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所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可以借鉴"雁行模式"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其中教训,从而使中国各区域实现较快的次第起飞。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雁行模式”的理论,这主要包括赤松要和小岛清两个人的理论成果;继而回顾了日本自“开国”以来的两次赶超成功的经验。“雁行模式”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它不能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带出落后的境地,反而处于“赶超困境”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在现有的世界经济结梅的对抗性,并用“中心-外围”理论解释了这种困境,指出发达国家为了获取巨大的利益,会有意无意地把先进国与后进国的科技差距固定化,使接受“雁行模式”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依附于发达国家的“次生型”经济体。这也说明我国提出“自主创新战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正> 多年来,在国外“雁行形态”理论已成为解释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机制的一个时髦理论。其实,“雁行形态”理论只不过是一个形象化的概括,虽有些合理的内核,但不是内容充实、体系完备的符合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一、“雁行形态”理论主张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等距离发展“雁行形态”(Fiying Gese Pattern)理论亦称“雁行机制”或“雁行模式”,是日本学者赤松要创立的一种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在日本学术界颇为流行,成为日本一些学者解释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阶段的一种“经典”。日本著名经济学者大来佐武郎认为,利用日、美共同领导实现的“雁行模式完美地反映了太平洋地区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日本“脱美入亚”新战略的产生及对我国的影响贾广葆80年代中期,日本提出了以自己为“领头雁”,亚洲“四小”、东盟为其左右翼的“雁行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日元升值为契机,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外...  相似文献   

6.
梁亭亭 《改革与战略》2013,(12):109-112
随着东亚产业发展的传统雁行模式日;斩式微和后雁时代的来临,中国产业在国际后雁行模式中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国际经济竞争局面,必须基于后雁行模式对中国产业发展做出战略选择:一是调整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建立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中地位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正视全球尤其是东亚经济后雁行发展模式,努力提高中国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水平;三是合理进行国内产业的区域分布和转移,打造国内产业和谐发展的雁行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 日本自60年代以来一直充当亚洲经济发展领头大雁的作用。战后东亚经济发展呈现出传输扩散与联动互补效应,通称为"阶梯式连带型的发展"或"雁阵模式"。这种"雁行模式",以日本为雁头、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雁身、以东盟和中国为雁尾,从而确立了日本在亚洲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并登上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雁行模式"通过梯度产业转移,拉动了东亚国家经济的起飞和发展,也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亚洲"四小"从中获得了经  相似文献   

8.
“雁行模式”理论是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上.对战后日本以及NIEs、ASEAN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曾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雁行模式”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揭示出“雁行模式”理论的本质特征及日趋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雁行模式”的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雁行模式”理论是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之上的“追赶型”发展模式,曾对于战后日本及其亚洲“四小”、东盟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针对“雁行模式”理论的核心内容、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对甸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7年7月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身处东亚且对亚洲经济有很大依存度的日本自然也不能例外,总地来说,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产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1)减少了日本的出口;(2)减少了日本在东亚海外工厂的就地销售;(3)导致日本进口增加,国内市场将受冲击。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东亚经济新格局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敏先 《山东经济》2003,(1):80-80,F003
20世纪80年代,东亚经济格局呈现出一种以日本为排头的“雁行结构”,然而进入90年代,日本经历了持续10年的经济衰退,相比之下,中国则保持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雁行结构”格局遂在东亚瓦解。随着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东亚地区一种新的经济格局正初步形成:日本经济跌到与亚洲新兴经济体同等水平的地步,并导致激烈经济竞争;中国、东盟与韩国联合起来加快经济整合的步伐,以对付日本在亚洲的“单边主义”。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中国自70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步入了高速增长期,在亚洲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乘着信息革命的浪潮,除了一向就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外,在一部分信息技术产品领域,中国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有人指出,通过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中国有可能跨越(Ieapfrog)传统工业化的漫长进程,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先进国家的行列.以此为背景,在日本国内,认为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竞争对手的观点占了上风,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与此同时,经常有人指出,根据亚洲各国的发展阶段来判断分析区域内分工体制的动态变化,即所谓的"雁行经济发展模式"似乎已经解体了.  相似文献   

13.
禹森 《现代日本经济》2001,116(2):48-48
东亚经济起飞、发展并创造出“东亚奇迹”,曾引发多少学者对“东亚模式”的赞美。然而,1996年以来一场金融风暴,又使人们冷静下审视“东亚模式”利弊。此时,理性地思考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环境、“东亚模式”与东亚经济的未来,殊为可贵!李晓教授主编的《东亚区域产业循环与中国工业振兴》(以下简称《循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一书,就是在这种思考基础上产生的一部力作。 《循环》一书是作者利用在日本访问研究期间收集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和在国内广泛收集有关文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14.
阎正 《亚太经济》1988,(4):67-71
一 从各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实践看,根据所用外资的基本投向,与本国经济战略结合的方式与程度,以及各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态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进口替代模式。又称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模式。它的主要程序是,国家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用于促进本国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需要,以取代原来这些需要从国外进口的产品。通过限制与利用外资与技术,加快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抵制或限制国外进口制成品,以节省外汇保护国内市场。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东亚地区作为国际分工最为深入的国际区域之一,形成了基于产品内部的价值链分工体系。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其企业在东亚广泛进行生产配置,所形成的供应链在东亚区域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两大外部冲击下,日本在东亚的供应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某一角度反映了东亚区域价值链的调整内容和发展方向。中美贸易摩擦对日本东亚供应链的影响在宏观层面表现得非常清晰,它加速了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向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的转移,从而导致了生产配置向上述国家的转移和扩展;新冠疫情对日本东亚价值链的影响更多地反映在微观企业行为上面,为应对经营困难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分布在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日资企业从采购、生产和销售以及技术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以摆脱当前面临的经营困境和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后疫情时代东亚供应链会开始进一步调整,其影响因素包括投资东道国的人力成本、宏观经济环境等基本经济因素、国际关系格局和新兴技术革命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大变革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东亚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制成品出口数据的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东亚各国(或地区)的制成品出口数据,从出口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中地位。所有证据表明,中国在东亚分工中的位置明显提高,现在大致介于东盟各国和"亚洲四小龙"之间,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和中国依次发展的阵形被打乱,"雁行"模式趋于解体。但是,中国出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和结构水平与新加坡和韩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更是远低于日本的水平,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竞争对手的说法还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如今已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上唯一能与美国和西欧国家分庭抗礼的亚洲国家。日本经济贸易的腾飞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日本人开拓市场的策略有其独到之处。中国自去年成为WTO正式成员后,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地对外开放,国内的企业要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既要保持住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又要更进一步地开拓国外市场。因此,研究和借鉴日本人开拓市场的经验就显得更为现实。一、日本开拓市场的策略1、注重品牌与商标。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也是消费者垂青品牌产品的缘由。而品牌一经依…  相似文献   

18.
王井怀  孙波 《魅力中国》2011,(10):234-235
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后,国内情绪出现了不同的反应,本文以《人民日报》为案例,运用框架理论,分析国内媒体是如何通过报道该重大事件来引导国内民众情绪,建构中国人心中的日本国家形象。国内媒体充分认识到了该事件的重要性时,在报道时有所侧重的同时,也失去片面,不能全面的反映日本地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地理、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政治关系形态表现也千差万别。东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形态表现为一种典型的“软威权主义”,这种模式深远地影响了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经济学对不同增长模式的分析 现代经济学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增长模式。这四个发展阶段是:(1)“起飞”以前的阶段,即产业革命以前,其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靠土地和自然资源投入的增加实现的。(2)19世纪后期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前的“早期经济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用机器大工业代替农业和手工业中的手工劳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重工业,所以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是靠大量投资发展资本密集的机器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来支撑的。按这种模式进行的工业化叫做“旧型工业化”。(3)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的发展阶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把先行工业化国家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和早期经济增长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主要已经不是靠资本积累,而靠效率提高实现。这种增长模式体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4)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先行工业化国家逐渐进入信息时代或者叫知识经济时代。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信息化带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