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部开发应注重拓展东西部市场互补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西部之间不合理的商品和收入流转格局对两地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在西部开发中应注意建立和拓展东西部市场互补关系,改善商品和收流转状况,西部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在提高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拓展地区分工,使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转换为地区间投入产出关系,才有助于建立和扩大东西部之间的市场互补关系,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农村大都为沿海省份且明显得到国家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好处”。可以说东部开放的20年,没有政策倾斜-重新配置经济机会,就没有乡镇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就没有东部经济开展的优势,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因素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差异,开发西部的首要和关键是重新配置经济机会,使西部有“特权”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本文东部农村特指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份,西部农村特指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等内陆省份。尽管这些省份并不能完全说明东西部农村整体发展状况,但通过对这些典型省份的分析,可以说明东西部农村的大概特征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发展西部经济的金融战略余力与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相反,我国经济发展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并且,由于"马太效应",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引起国家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岁末在陕西慰问...  相似文献   

4.
从利益分配的差异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李卫华综合比较,西部地区经济初始条件优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和生活水平大大高于西部地区。本文从两地间利益分配关系的角度,对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作一初步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一、东西部...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的联合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西部地区本身的发展,更是为了在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本文从地区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和缩小地区三个方面论述了东西部地区经济联合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东西部联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途径;最后,就实现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合发展所应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层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因而东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不可能居于同一平台之上。本文主要从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自身的格局特征、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环境的严峻性以及西部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三个方面的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统计资料显示,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拉大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投入、资金产出非均衡造成的。因此,促进西部振兴、缩小东西部差距,必须从消除东西部资金投入差异、实现资金产出均衡着手,同时辅之以相应...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经历了指令型、过渡型、市场型三个发展阶段,体现了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和明显的制度变迁特征。政府主导、以追求公平为主的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效率不高;市场主导、以追求效率为主的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西部地区的能力和能力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改善西部地区能力结构是提高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效率、建立合作新机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双重开放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在开发不仅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实质上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众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成因出发,提出双重开放,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0.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这种现状固然与东西部自然地理环境和位置的差异、原有经济基础的不同、国家预算内投资的地区倾斜差异和给予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区大量优惠政策等因素有关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东西部地区在制度演进上的差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在本质上是制度结构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有效的制度供给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的持续演进是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统计局、国家教育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东西部地区部分省市之间的比较,指出西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星原 《当代经济科学》1996,18(3):61-63,33
发现和培植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点的途径刘星原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已形成明显差距的情况下,通过西部地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启动、带动和推动西部经济的全面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什么是新经济增长点?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著文讲:所谓新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基础,在固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在现阶段,东西部经济的不平衡,更明显的是县域经济的差距,是西部县域经济的落后。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部县域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加,发展战略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面对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机,认清和确立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其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西部间的发展差距急剧扩大。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种种看法。长期以来,西部的人们大多认为是由于区位、交通、信息等自然条件恶劣,国家政策的不公正等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观反映在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就是只重视外源性变迁,而弱化了内源性变迁,很少从人文生态的角度思考其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东西部发展差距急剧拉大的根源。人文生态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持久支撑点从现代发展理论看,发展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现象,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与自然生态有关,而且与人文生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关…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激发起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但实现这个新目标,解决“三农”问题首当其冲,西部地区农村更是重中之重。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贫困落后地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列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名单中,全国594个,而西部地区占307个,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7.7%。很显然,东西部农民的生活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要攻克的难点地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东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原因,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且这种发展差距日趋呈扩大之势。基于此状,对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现状、驱动力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以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西部大开发研究工作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兼论自然资源优势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孙早(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整个经济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品的消耗大幅度上升,能源——原材料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日趋严重。与此同时,过大的东西部差距也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区域经济开发空间模式是三大经济带与梯度推移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东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对西部省区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东西部协作既是调适区域发展失衡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的经济政策,又是以政府为主导、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跨区域协作治理政策。东西部协作的产生缘起,既有多维经济动因,也有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安全的政治动因。东西部协作政策坚持发展西部地区生产力和优化生产关系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帮助西部地区破解物质资本匮乏、人力资本短缺、技术禀赋不足等发展难题,共担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超大治理负荷,有效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蕴含的显著组织动员优势、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优势、有效的府际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的政策落实保障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为东西部协作长期有效运转并取得显著治理绩效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东西部地区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更好发挥东西部协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的目的之一是加快西部经济的增长,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走上了改革开放为特色的市场化进程。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增长,始终保持在8%~20%以上的高位运行。各地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很不均衡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西部,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大大快于西部省份,而且也高于沿海老工业基地,地区间的差距(主要指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造成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制度与观念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化程度是造成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最重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