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解读,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当前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因此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开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这一目标。本文从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题出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论点,对当前大学生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如何具体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正确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其核心特征与价值指向是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叶琛 《重庆与世界》2012,(1):63-64,71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读,提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根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实践的观点,并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针对当前的中国生态现状,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文明的问世都有支撑其生成的丰富精神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深层的精神基础和精神支撑。文章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唯物历史论和辩证法视角四个哲学层面对生态文明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得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类应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有效地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新形态——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体地、历史地、深入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地指出了人类的发展方向,揭示出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文章依据其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的经济学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也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斗争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科学技术。两方面结合决定了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低碳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要想实现真正的低碳生活,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协调好三大矛盾的关系,实现三方面的和谐,这就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也即生态环境问题,是形成和谐的社会基础。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政府决策者、经济学家及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生态税收制度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充分就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及伟 《特区经济》2007,216(1):17-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等各种不同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充分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实践中应当科学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就业水平、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科学地研究制定好促进就业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社会矛盾不断解决,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的过程。和谐与矛盾两者之间是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促进并最终达到统一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的构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党处理社会矛盾的传统思维。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心。探讨和谐社会同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加深对这一宏伟目标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1.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殡葬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殡葬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殡葬制度改革,真正实现“科学殡葬、人文殡葬、绿色殡葬”,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殡葬权益的根本途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殡葬观视域下,分析了当前殡葬制度和殡葬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殡葬制度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实践活动无非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获得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所以,和谐世界的建构就成为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音乐仅用几个音符就为我们设计出和谐的世界;哲学则以其对各门具体科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不能仅仅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之上,还应当建立在生态伦理学理念之上。为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实现人类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包含两个层次:各代人之间的和谐和同代人之间的和谐。同代人之间和谐的核心是国家之间关系的公正,只有实现了国家之间的公正,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因此,可持续发展应当包含对发展中国家人民基本需要的满足和对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的限制这样两个内容。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应当放在第一位。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实行发展与限制并重的原则,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平衡的问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思想其核心内涵在于人要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统一的境界;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把伦理拓展到生态领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注入了伦理关怀;深入挖掘,吸收和运用环境伦理语境下中西"和谐"理念不仅是处理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理想追求,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综观人类社会,实质上是由三种关系构成的,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矛盾与和谐的历史。人与自然的矛盾以经济来和谐,人与人的矛盾用政治来和谐,人与人心的矛盾靠文化来和谐。文化的使命就是和谐人心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对"文化"概念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6.
张漫琴 《中国经贸》2009,(10):166-16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远古时代低层次的“和谐”到今天的关系失衡,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一大特征。对此理解往往产生两种偏颇认识,即不顾生态文明的老路和消极对待生态文明的歧途。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思维将人与自然界概括为“顺从”与“改良”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同志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深化拓展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我们应当全面理解人类顺从自然界和“改良”、改造自然界的协同关系,树立以顺从为前提、以“改良”、改造为手段展开生态建设的辩证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同时,进一步领会“守攻协同”的绿色现代化理念和实践是对共产主义准则的极大丰富,要不断运用科学技术进步升华人与自然相交换的多层次循环经济,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观意义上的伟大变革。在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中,要着力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基本维度。这就需要从思维方式上变革“实体化社会观”,因其实质是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将社会视为在人之上的抽象存在。应倡导形成和贯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即“关系性社会观”,把社会理解成多重关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按照党的十七大所确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主题.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其中包涵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等等.  相似文献   

20.
杨建新 《发展》2011,(2):96-97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发展成败经验,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性,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