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在对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问卷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新途径,即传统健身气功。健身气功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它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改善、传统文化的修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因此,高校可通过提高健身气功的教学地位、加强健身气功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健身气功的宣传力度等途径来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的成功范例,也是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珍贵教学资源。高校健身气功的推广应坚持文化取向,凸显健身气功的民族文化特质,并与高校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具体推广举措为:建立健身气功文化展览室,布置健身气功文化风景区;加快健身气功学科化步伐,开设健身气功课程;促进组织活动的多元化,丰富健身气功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法,对吉林工商学院开设健身气功课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工商学院开设健身气功课程,得到了学院的师生支持和肯定,承担健身气功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胜任健身气功教学工作的需要,健身气功的开设符合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趋势、符合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健身气功逐渐在全国高校中兴起,福建高校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没能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本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福建省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找出影响其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开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试图为健身气功课程在福建高校的推广与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中华气功作为体现华夏民族特征独特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思想在人体文化上的智慧结晶。它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都无不打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烙印。文章拟从"道"论的哲学观对气功理论的指导作用、哲学的"气"论对气功的指导作用、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对气功功法的影响、哲学"形神统一"观的气功理论等各个角度入手,剖析中华气功的哲学思想。研究气功的哲学根源,有利于从本质上掌握气功的文化学特征,从而促进气功发展的进程和引导,把握其发展方向,使其更快地走向科学。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成为高校思政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正向引导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对网络思政教育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应通过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开展主题班团活动、加强社群平台交流、关联多种网络技术、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结合、传统文化品牌活动与知识教育结合的途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导入机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关注学生日常文明行为养成的高校“第三课堂”实施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公寓文化有利于发挥其生存教育、自主教育、创造教育功能等,符合公寓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育人体系的建设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广泛,能以公寓文化为载体更好地传承,通过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帮助高校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和素质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寓文化建设,符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应国家体育总局气功部邀请,著名气功学者、智能气功编刨人、华厦智能气功中心主任庞明副教授从5月8日起,先后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作健身气功知识巡回讲座后,于5月22日专程来到华厦智能气功湘潭学校讲学,受到莲城数千名智能气功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庞明副教授此行是在健身气功归属国家体育部门管理、智能气功正式纳入全民健身运动后,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气功讲学活动。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智能气功以其简易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掌握且功效显著的特点深受广大患者和气功爱好者喜爱。在这一项全民健身普及活动中,智能气功以理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高校课堂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建构传统文化"金课"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将精神谱系历史生成与职业素养结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整合、盘活教学资源,并以科学高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战略工程、铸魂工程,事关青年价值取向,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法作为中华传统独特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既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路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理应自觉、主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结合师范教育专业学科大类,思考如何立足人才培养,下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对学院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学生传承延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窑肘骺戏的社会实践为例,探讨地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梳理学院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精神,创新传统文化传承记录方式的探索的路径,总结了地方高职院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区域文化特色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构建现代人才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制度和价值契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党情国情世情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渗透入大学语文课程受到了严峻考验。以传统文化渗透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切入点,从社会、高校、教师、个人等方面出发提出针对性策略,可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将108例在西安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动功组、动静组、静功组和对照组四组,观察了不同健身气功功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以及对糖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功锻炼在初期可能具有稳定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经过一定时间锻炼后对糖代谢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民素质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所创造的文化内涵广泛,其中就包括了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易于普及、具有健身功效娱乐活动,把它引进高校适合我国国情,相信传统体育对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理念的提出和落实,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和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教育成效,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合格人才的产出。文章立足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都呈稳步上升态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受到了国人的青睐和追捧,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提出到全面传承工作的推广,时间相对较短,加之在不断掀起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下,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理解模糊化、传承皮毛化、学习功利化的现实困境。文章旨在深刻认识热潮下的现实困境,依据现实困境,通过提出采用可观可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等,优化策略来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目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因,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责任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确保大学生扎根于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从而培养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责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下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主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独具魅力,在增进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价值。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领地,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是新时代赋予其传承、转化、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践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与路线、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实践平台,其理应成为增进民族团结、铸牢共同体意识,实现体教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今高校师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讲政治、作表率、守仁义、尚学习等古代师德优良传统,反映了当今高校师德规范对历代优秀师德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先贤师德思想是当今高校教师加强修养的重要参考资源,当今高校师德文化建设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及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