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高祖李渊为整治混乱的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五铢"和其他杂钱,铸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更具有抽象化、符号化的设计意味.开元通宝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它与秦半两、汉五铢钱并称为我国货币史上三大钱系,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钱币,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唐代第一种货币,开元通宝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货币,还是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我国钱币铸造的楷模,其铸钱艺术和工艺也对其他国家铸行钱币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5年8月中旬,泾阳县农民在其县城南边的泾河滩挖沙时,挖出很多古钱币.笔者有幸见到其中一部分出土币.通过拣选和辨认,出土钱币年代最早为西汉的剪边五铢,最晚的是唐代的乾元重宝.尚能辨认出的还有新莽的大泉五十、饼货泉和唐代的开元通宝等,其余的因磨损严重或古钱文字浅夷均无法辨认,但从形制来看应为东汉或六朝的五铢钱,在这批钱中还意外发现一枚外国钱币.经与有关资料查对,这枚钱币是波斯萨珊朝沙卜尔二世的银币.  相似文献   

3.
<陕西钱币研究文集>第二集刊登一组关于日本奈良飞鸟池遗址出土富本钱的文章,富本钱铸于7世纪后期,为日本最早的铸币.尤其是翻砂铸造的砂型残范的发现,为唐代开元通宝属翻砂法铸造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因为富本钱的形制与铸造方法,应该是以唐开元钱为标准的.我们之所以未见到开元通宝的翻砂型范,可否解释为将已铸钱后的残范再碾成细末继续铸造翻砂型范,如此周而复始,与宋钱一样,迄今也未见到铸钱的砂型范.对于开元通宝的母钱,可以理解为那些钱径大于同版别钱币、铜质较精良、内外廓稍经锉磨、形制又较同版别钱币规整的开元钱,大概就是我们要找的母钱.因为大家最常见到的大量的钱币实物是子钱,而正是这些子钱恰恰又最能反映出母钱的真实面目.如果一枚既有拔模钭度,文字精整深峻的母钱,它经压印翻砂后又铸造出了粗劣平夷的子钱,哪才令人称奇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母钱翻砂铸造钱币的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形制上的"克隆"技术.  相似文献   

4.
林染 《西部金融》2002,(9):61-62
1995年,甘肃省宁县和盛镇出土18200枚唐代罐装钱.该批钱的出土详情,已由彭凯博先生在1998年出刊的<陕西金融·钱币增刊>第26期作了详细报道.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彭先生文章未涉及到的两枚稀见开元钱.  相似文献   

5.
唐代开元通宝中有一种文字主要特征为"元"字第一划短,"通"字走部前三笔互不相连的品类,被称为"短头元".这类开元钱铸造于初、盛唐时期,并已为诸多的考古发现纪年墓中出土钱币所证实,故又称"武德开元".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与实物形制分类上分析,早期的"短头元"都为素背,而不应该出现月纹.而有些报道则往往将一些铸造过程中所产生的痕迹误认作月纹,如玄宗天宝三年陕西源夫人纪年墓出土的一枚"短头元"背穿下一直横的开元通宝.①在日常清理"短头元"开元钱中,类似的发现时有所见.(见图1)月纹属于一种铸造或使用上的标记或象征,不可能没有相对固定的位置与统一的形状,另外,还要有相同版式钱币的存在作为辅证.而这类所谓的"月纹",由于形状不统一,位置不固定,只能认为属铸造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6.
1999年夏,湖北襄樊市襄阳区石桥镇出土一批开元通宝,约3000余枚.时隔不久,与之相邻的襄樊市宜城县城关镇也出土一批开元通宝,近2000枚.这两批钱币十分相似,所出钱币均钱体规整,锈色均匀,铜质发白,轮郭深峻,文字纤细,异常精美.两批钱中均无会昌开元钱,钱径大多数在2.5厘米左右,略大于初唐开元.  相似文献   

7.
2007年8月4日,新开元收藏网泉友在西安西北古玩城召开联谊会,会后举办了一场小型钱币竞买会.  相似文献   

8.
2005年<安徽钱币>第三期报道高阳桥下出土未成形的开元钱佐证桥下铸钱遗址;2006年11月7日因县城拓宽公路在桥的附近出土两块七连体的开元通宝钱,均为梅花形.  相似文献   

9.
<钱币研究>第二期刊载邬纪宝同志的大作<两枚开元通宝"开裆元"版别钱>,将元字的第二笔定为"开裆元",并且定为一种新版式.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初,笔者在咸阳二0二所发掘了9座汉唐墓葬,出土了一批汉唐钱币,经整理,完整、清晰可辨的有五铢、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共计362枚,现将这批钱币介绍如下: 五铢,360枚,8座汉墓均有出土,可分为7式.  相似文献   

11.
1999年3月<杭州钱币>刊有笔者<"开元通宝"背涡纹钱>一文,文中介绍说: "1994年我县高阳桥出土一罐古钱,以开元钱为多,下限为会昌开元,其中有枚开元钱背有'涡'纹,该钱直径2.44、穿6.5、厚0.17(厘米)、重3.8克.  相似文献   

12.
我收藏有一枚珍奇的"民国通宝"十文方孔圆钱(见拓片图),径23、穿边长6、厚1毫米,重3.5克.其"珍奇"之处在于:①方孔圆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已经行用了2000多年,通宝钱文从唐代开元通宝始兴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它是帝王年号钱币模式.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此钱成了"民国初年最后的复古钱型".奇也.②民初最后的方孔浇铸钱是"洪宪通宝"(1915~1916年),与此同期还有"福建"、"闽省""二文"方孔钱,皆采用浇铸法,但"民国通宝"却是机器制造.一珍也.  相似文献   

13.
<钱币研究>2002年第9期刊发林染同志<新发现的开元奇钱>一文,笔者基于林文所说"很有探讨研究的必要"的意见,与林染同志探讨对此钱的看法.首先林文认定此钱:"明显属于初唐铸币."我们看法是相同的.然有以下几点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洛阳北邙山脚下,从偃师到洛阳汉魏古城遗址,东西连绵十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遍布着三十多家制砖厂.这些砖厂,每年用土量多达数十万立方米,时有古墓被刨出,墓中的随葬品,对在场工人吸引力很大,但对随葬的半两、五铢、开元之类的瘗钱,却不屑一顾,因这类钱币的市价,每公斤只值十几元钱,出土钱币都被私营小铜厂当原料收购.近年来,笔者在这一地区先后集得汉、唐、宋、清钱币数十公斤,并拣出一些稀奇品种.2000年12期<钱币研究>拙文<洛阳汉魏古城出土五铢钱>,介绍的即为这一地区.1999年秋,在上述地区的香峪村砖厂,又集得从汉墓出土锈成棒形的两根钱棒,用食醋浸泡12小时后将其分离,经清锈辨认,共计114枚,皆为汉五铢钱,现选几枚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唐朝建国后,社会趋于稳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一定发展,才开始铸造本朝钱币. <归唐书·高祖纪>载:"武德四(公元621)年秋7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归唐书·食货志上>载:"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珠四系积十文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相似文献   

16.
<钱币研究>2000年的第八期和第十期,分别刊登了徐州王成荣先生的<关于"异品钱刍议">、福州周开骏先生的<读文有感>,两文均指出我们的拙文"异品钱刍议"中,对图2会昌开元背"永"的误认问题.我们读后茅塞顿开,再按指点,倒看钱文,仔细辨识,确如二位高见.  相似文献   

17.
2002年第10期<西安金融·钱币研究>上刊登一篇<唐钱重大发现:乾元通宝>,文章认为"乾元通宝者必是铸于代宗令乾元大小钱一当一用之后",而且还强调,"这枚乾元通宝,无论其是当时官铸或民间私铸,作为孤品,其文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实际上,乾元通宝钱不是我国唐代钱币,而是越南(安南)仿中国铸钱,国内众多越南古钱币爱好者大都清楚这一点,而且这种钱币在我国时有发现,目前亦不仅一枚.  相似文献   

18.
2002年5月,咸阳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在联合追查一起文物案件时,从犯罪嫌疑人的家中搜出一通唐代墓志和七枚钱币.  相似文献   

19.
1998年秋我在北京什刹海古钱摊上购得"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唐钱十多枚.摊主是刚从修路市政工人手里收购的.出土地点正是北海后门唐代古村"龙道古原"旧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钱币收藏研究方兴未艾.全国踊现出一大批钱币收藏、研究爱好者:钱币市场与钱币研究领域一齐活跃起来:几乎各省市都成立了钱币学会,较大城市都开设了钱币市场、钱币商店,有的大城市还相续成立了钱币公司,钱币博物馆(多数系民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