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防性储蓄理论——储蓄(消费)函数的新进展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 (LC/PIH)一直是研究储蓄行为 (消费行为 )的主要理论框架。近年来这一理论框架正被一种称为预防性储蓄的理论所修改和补充。本文评述了预防性储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并以该理论的核心———即对导致预防性储蓄的收入不确定性的测量为主线 ,阐述了该理论的主要模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还评介了一种利用风险厌恶理论测度不确定性的方法。预防性储蓄存在与否 ?大多数研究者给予了肯定答案。有争议的是其在储蓄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文中没有就此给出结论 ,而只是指出研究预防性储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过剩与股票价格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谦  何蓉 《财经科学》2007,(10):16-23
在固定汇率与资本管制框架下,剩余储蓄的持续增加必然导致流动性过剩,对股票市场而言,只有当实体经济持续的剩余储蓄增加引起流动性过剩时,才会推动股票市场估值中枢的剧烈抬升.对近期经济指标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重估将会持续下去,而货币政策紧缩引起的投资下降会进一步扩大剩余储蓄,加快重估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朱信凯 《财经研究》2002,28(2):46-51
现代西方消费经济理论对分析中国农户消费储蓄问题并不具有普适性,本文给出的简化了的中国典型农户的消费模式表明我们必须重新建立分析中国农户消费行为的理论框架。理论证明引入短期储蓄目标能更好地解释我国农户的消费行为,继而来自于实际的调研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家户短期储蓄行为显著性。最后对本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作了判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可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存在的困难以及本研究所采用的“真实储蓄”的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真实储蓄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提出了指标体系框架;第三部分讨论了真实储蓄在三明市和烟台市的应用实例;结论认为:真实储蓄能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比较,可以作为衡量国家和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系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与以往研究不同,笔者首次以1978年~2009年我国居民的广义储蓄数据为基础,根据Houthakker和Taylor提出的动态存量调整模型构建理论框架,利用ARDL方法,分别估计了预期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总额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行为有显著影响,且金融储蓄受影响程度远大于实物储蓄;除了居民存款外,预期通货膨胀对其他储蓄形式的影响均为正;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家庭储蓄的规模反映了人们的储蓄需求,反映人民对政府的信赖,多种因素使人们的储蓄需求转化为储蓄动机和储蓄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储蓄恒等式的理论出发,对我国近年来储蓄转化为有效需求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定量地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在储蓄转化为有效需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以后的储蓄转化格局作了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黄志凌 《当代经济科学》1991,13(4):26-32,19
一国经济发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形成问题,而研究资金形成理论的关键是怎样正确认识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本文从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条件决定论;指出了储蓄与投资的非均衡必须伴生着通货膨胀现象和外资流动现象;为提高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形成的数量水平与质量标准,必须制定正确货币政策与外资利用政策,否则将会出现储蓄与投资缺口的货币超经济发行拉大效应和外资撑大效应;解决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根本出路只能在于提高国内储蓄率,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9.
高储蓄真是两难的吗?——与麦金农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建淮 《经济学》2005,5(1):203-228
本文对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该理论背后两个关键命题(汇率变动对经常项目的调整无效和本币资产的风险升水为负)的证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前一个命题只是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说;后一个命题则不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的情形。据此,我们认为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是有缺陷的,高储蓄未必是两难的,同时麦金农关于“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将很有可能最终陷入通货紧缩螺旋和零利率流动性陷阱”的说法也是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的。  相似文献   

10.
社区、分层与居民储蓄变动叶望春在不同区位和阶层生活的居民,受该社区、阶层的特别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储蓄行为和变动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社区和分层条件下的居民储蓄,是储蓄变动社会学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社区、分层条件下的居民储蓄现状描述人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拉我国货币传导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国外储蓄替代型证券品种的发展状况,提出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双高",即高投资、高储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西方经济学有关投资、储蓄、经济增长、利率等相关理论,试图构建其逻辑框架,并立足我国实际,探讨我国双高现象的真实原因.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发现,我国的高投资与高储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我国的高储蓄率归因于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相似文献   

13.
在开放的世界中,一国发生的经济波动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途径在国际上传播,这种传播形成外来冲击。外来冲击的直接影响表现在本国的国际收支上,但是它必须首先影响本国的储蓄(量)和投资(量),而且不同的外来冲击对本国的储蓄(量)与投资(量)的影响不同。本文在一个开放小国的背景下,利用储蓄-投资关系模型分析了这些影响,并且把对付外来冲击的三种方法置于该模型的框架中。  相似文献   

14.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朵 《经济学》2002,1(2):339-356
本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5.
顾秀萍 《经济师》1996,(12):70-70
对发展储蓄的认识顾秀萍储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储蓄的意义和作用,努力发展储蓄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发展储蓄不容置疑储蓄尽管由来已久,效益显著,但是,由于过去几十年中的几次起落,特别是1988年的大滑坡影响,有人提出了储蓄存款量的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都出现了储蓄过剩的现象,由于对生产、消费、分配等各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储蓄过剩造成的后果,探讨它背后的影响因素,窥测这种现象所反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结构上看,国民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通常按照资金流量表对三者进行测算是不科学的,应直接用支出法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来进行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的数量。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主要应该由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来解释,居民储蓄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保持了稳定。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就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储蓄和存贷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居民储蓄对存贷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银行行为和居民行为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对提高储蓄利率敏感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标会是一种历史悠久、范围广泛的经济现象,对其进行解释的理论主要有家务决策冲突说、保险功能说和储蓄锁定说等。这些理论揭示了该组织利用集体的力量对会员进行经济援助和储蓄强制的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20.
居民消费、自然储蓄与资产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扬 《经济前沿》2010,(1):90-98
凯恩斯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忽视了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的重要信息,是导致CCAPM遭遇实证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储蓄理论来改进CCAPM。储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既不购买消费品,也不购买投资品的“冗余”部分。这些收入“冗余”的数量与储蓄收益率(利率)无关,给消费者带来了直接的效用,笔者称之为自然储蓄。本文把自然储蓄加入到标准CCAPM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讨论自然储蓄、消费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现除基于消费的风险溢价以外,传统股权溢价还包括了基于储蓄的风险溢价,最后利用中国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其他结论如下:自然储蓄抑制了消费者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这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超额储蓄”与欠发达金融市场并存的现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性解释;我国消费者的储蓄效用弹性远高于消费效用弹性,说明储蓄政策是比消费政策更为有效的资产市场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