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制度变迁为何及如何发生?已有的诸多相关理论虽富于启发性,但忽视了制度需求的显示难题,留下了制度供给的诺思悖论,从而未能揭示制度变迁的动力学.本文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互动的角度构造了一个新古典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其中,退出-呼吁动态刻画了制度需求,而制度绩效位差造成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制度竞争刻画了制度供给.在对退出-呼吁动态的响应中,制度竞争通过发现效应、创新效应、扩散效应和保障效应推动了制度变迁.这一工作有望为分析制度变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马媛  施飞峙 《全国商情》2011,(11):36-40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考察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剖析制度演化的推动力量、过程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风险投资产生发展的制度背景,指出民间推动的制度起源;基于对风险投资制度化发展的阶段分析,提出在强制性制度供给条件下由于目标体系差异导致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偏离是造成我国风险投资处于无效率均衡过程(尹国俊,2008)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乌昌两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齐全,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自治区提出乌昌经济一体化,为旅游业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本文从乌昌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内区域经济联合体之一的乌昌地区,自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体制上的创新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乌昌地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乌昌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体制框架的构想,以期加快乌昌经济社会事业的融合及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产物 ,其高速发展与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它的特殊产权结构。本文从“模糊产权”理论角度出发 ,分析乡镇企业的扩张效率与发展前景。并进一步指出 ,产权变迁与突破有赖于制度变迁方式从供给主导型向诱致需求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制度需求累增效应假说与制度变迁阶段性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说制度变迁不是无源之水,它是以制度需求为基础,随着制度需求累增而逐步完善、调整,需求累增与阶段性突破相互推动,交互替代,推动制度向预期方向发展。分析制度需求的累增效应和阶段性突破的关系,搞清楚制度变迁的运行机制,对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镇企业的产权效率与产权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产物,其高速发展与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它的特殊产权结构。本文从“模糊产权”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乡镇企业的扩张效率与发展前景。并进一步指出,产权变迁与突破有赖于制度变迁方式从供给主导型向诱致需求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发展循环经济成果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剖析了循环经济存在的不足和困难,并提出改进措施。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尤其是在中国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顺序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与杨瑞龙教授不同的观点,即中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顺序应该依次经过需求诱致型、中间扩散型和供给主导型。同时,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中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也提出了某些与杨教授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保障的供给与广大民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之间的不均衡。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包容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决定了社会保障需要依据环境的变迁不断地进行改革。当前我国处于全面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倒逼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认为社会保障供给侧主要包括制度供给、规则供给、保障水平供给、话语体系供给和主体参与供给,因此需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地改革,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11.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不断壮大,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视角分析,发现其兴起源于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正规金融制度失衡。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有益的补充,政府应该加强对其引导和保护,使其与正规金融在合理配置农村的经济与金融资源中共同发挥作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制度经济家认为,制度的形成就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框架,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因素。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与当时的制度的发展变迁是分不开的。宋代统治者的管理思想的变迁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产权制度变革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管理方式的变迁为商品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宋代制度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国制度创新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考虑全局性的因素,其制度供给是一种平均的速度。这种供给速度对于有些地区可能比较超前,而对有些地区可能比较滞后,因此大国制度创新不能统一进行,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制度环境的变化和相对收益的变化,及时地、主动地推动制度创新。地方政府主动制度创新能够实现区域制度结构均衡,能够为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提供经验教训和知识存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全国性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是以“包干到户”为典型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制度的安排方式来看,它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演进和自下而上的需求诱制性制度变迁特征。诱致性变迁容易产生制度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当前农业经济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新一轮改革必须全面加大强制性制度安排的力度,解决核心制度创新乏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其负外部性如结构畸形、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失衡等也日益凸显并加重。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文从技术、体制、供给、需求等四大因素,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出发,就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以制度安排为根本保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策略来促进其转变。  相似文献   

16.
注册税务师制度是完善税收监管机制的重要基础,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主要靠政府的强制性变迁推动,但制度需求和供给不足,没有形成安全、经济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不利于税收综合监管.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注册税务师制度供求、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及变迁,并提出完善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活动处在初级资源推动发展层次的西部地区与以东部发达地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为参照系而建立的全国统一制式的金融体制产生了深刻矛盾,国有银行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和服务与西部地区需求不一定相符,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银行体系层次过高,相对于国家银行而言,经济发展层次过低,资本不足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主障碍,因而是对影响资本供给与需求的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和制度建设,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8.
在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初始条件、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并建立了一个初始条件、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初始条件和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初始条件的作用。因此,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西部地区要在国家供给的制度框架下,积极推进本地区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经济制度变迁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具有明确的市场化方向,并采取了渐进式、系统化推进策略以缓解改革阻力:以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突破口,尔后逐步推进城市经济制度变迁;从制度外增量改革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内存量改革;从政策性调整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创新;从局部性制度创新入手,尔后逐步扩大到全局性制度创新;从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到构建完整的市场体系再到制定有效的市场规则,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党和政府对家庭承包经营等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进行了充分肯定、积极推广和科学优化,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系统化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因此,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不但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而且还实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奇迹,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要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迁,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对外经贸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应将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优势上升为制度优势和理论优势,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制度变迁提供借鉴,并为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制度变迁和意识形态博弈贯穿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制度变迁与意识形态拟合程度决定了农村金融改革过程及其绩效。国家的制度供给在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是必要的,但缺乏与农户协商的制度供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制度供给的低效率。在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内生金融制度在优化资金配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作用,辅之外生金融制度,弥补内生金融制度不足。同时要积极培养农户意识形态,推动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