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新财经》2006,(6)
任志强、黄光裕、茅于轼、易宪容、孟晓苏、刘晓光、李稻葵、王小广、徐滇庆、张立群、雷鼎鸣等重量级人士纵论房地产利益合谋何时终结……破解房价迷局问到对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时,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房价太高。许多人认为,房地产市场出现目前局面,是市场利益主体合谋的结果。面对错综复杂的迷局,谁能破解?请听房地产大腕、经济学名家和消费者的心声——房产大腕经济名家破解中国房价大迷局  相似文献   

2.
沈克明 《新财经》2010,(2):108-109
旅美学者沈克明较为细致地介绍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并和中国进行了对比。对比之下,他认为中国消费者对房屋价值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一旦消费者认清房屋价值的关键所在,中国目前不少所谓高端别墅的价格将会大幅缩水。 当然,中美房地产市场不尽相同。面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土地、房屋是稀缺产品,价值、价格的衡量因考虑多种因素。但无论如何,文章给读者带来了一些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思考,也让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一个多层次、完善成熟的市场:既有天价房,也有一般老百姓消费得起的普通住房,更有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大量“廉租房”。特别是美国政府对贫困人群住房问题的关注,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有顶有底,房地产市场将在狭窄的区间内蜿蜒爬行。 极端的言论是议论者的特权,政策制定者需执中而行。事实正是如此,被市场认为矛盾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其实并不矛盾:2010年调控以来抑制投资性购房从没有松动,这让房价的上升有了天花板、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当篇幅涉及有关房地产方面内容.就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矛盾来说,房价上涨过快是整个市场矛盾的核心,这几年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一直把稳定房价作为根本,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也就围绕稳定房价作为.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政府会通过什么样的政策来抑制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改委近日在“2007年1-10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中认为,今年前10月房地产市场呈现了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加快的趋势,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市场供需矛盾开始突出。  相似文献   

6.
【美国之音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表的报告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泡沫化。中国建设部表示,今后将更加注重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房价将继续上涨。  相似文献   

7.
【美国之音9月26日】中国老百姓最常抱怨的一件事情就是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一般人根本买不起。现在很多网民认为房屋价格高涨和腐败有密切的关联。中国媒体报道,近两个月,广州和上海等地的房屋价格有所下降。有的人认为,这是房地产市场的反腐败风暴震住了腐败分子,吓退了权力资本而使房地产成本降低,不过也有人认为不能把一切负面的原因都简单地归于腐败,而房地产价格的调控需要采用更多基于经济规律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7,(1):24-24
[美国世界新闻网2006年12月29日]近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两次在媒体上表达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担忧。他最新的表态认为,中国今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总体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房地产市场是不稳定的,过热势头仍在。蒋之定的话,无异宣告中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失败。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牵动很多人的心。本期本刊编发了三位专家关于房市的评论性文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研究员张汉亚的文章认为,房价的合理与稳定是房地产产业发展能否保持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中肯建议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要加强自律。著名地产评论家章林晓则从分析房地产市场“两快一慢”现象成因入手,给出在房市供应端的解决之道,建言通过土地供应机制的适度调整等手段以调控房市格局。北京经济信息中心价格专家王小娥则从需求的角度,提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与繁荣,需要真正关注与呵护市场中的刚性需求,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的探讨,更利于我们立体审视中国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0.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滞涨,有些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高的地区甚至出现价格下跌。一些专家学者和房地产业界人士发表的观点,引来了一片质疑声。  相似文献   

11.
赵晓 《宁波经济》2008,(3):39-40
围绕着房价未来将是跌还是涨,各路英雄开始了一场关于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拐点的讨论。有些人认为楼市的冬天已经来临,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拐点。而有些人则认为现在提楼市拐点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以来,房地产成为国人最敏感的神经。尽管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不小,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房价在多方博弈中小涨,小跌,继续高位盘横,除了消费者这一弱势群体,谁在受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2005年的春天,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取消个人住房贷款优惠利率的政策。随后,一系列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曾经一路狂飚的中国楼市也开始踏上漫长的调整之路。在调控一周年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认为。目前国内35个重点城市中。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末出现的楼市拐点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支持者认为楼市拐点已现,房价将下降;反对者认为拐点论不成立,房价仍将稳步上涨。与此同时,200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紧缩性货币政策。文章分析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房价发展趋势的影响.认为所谓拐点实际上是指房价的理性回归。通过作用于影响供求的各种因素,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对房地产市场上的供求双方都起到抑制作用,房地产市场将会出现调整,房价将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房地产信贷政策方面.会议要求“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住房按揭贷款风险。”这是中央政府2009年内首度对国内房价走势作正面表态.2010年1月10曰.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邵玫 《沪港经济》2012,(2):45-45
日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随着房价涨势放缓及成交量下降,香港房地产市场正在软着陆,但形成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仍未消除。“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已显著下降,但价格还没行降至令人满意的水平。不过,这也算是一种软蒋陆,所以不是坏事。”曾俊华如此表态。  相似文献   

17.
从最初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到“国八条”、“国六条”相继出台,力度不可谓不大,措施不可谓不全,但政策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从内部看,是地方与中央博弈的局面未根本转变,中央有令难行,大大消解了调控的力虎从外部看,外部压力朱变,外资仍在加速涌向内地房地产市场。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未来一年,房地产调控仍将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农历新年过后,房地产市场貌似艰难的起色,几乎被完全淹没在整体经济困境的阴影中,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态势一直持续了下来,并演变成4月份的热销局面。 4月份北京、上海的房屋销售量,都在刷新记录;不被看好的深圳,4月份的成交量,也仅仅略低于此前大卖的3月。 房地产市场到底在发生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9.
[英国《金融时报》6月23日]“泡沫只有破了才能证明是泡沫。”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内地的房地产。虽然目前十个中国人中有九个会认为房价有泡沫,可是每次他们的话音刚落,房价仍照涨不误。房地产目前已是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无论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内陆,自2002年以来咆哮而上的房价,已经牵动了各方的利益博弈。政府与民争利?房地产商的囤积居奇?投机客的炒作?还是国际资本的套利?只要是引起房地产上涨的任何因素,都成为公众和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道》2008,(10):109-109
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有一万条理由,但价格博弈是核心。如果一个只有价格上涨近十年的市场而没有下跌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