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权立枝  王创科 《经济师》2006,(9):278-279
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大省,由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顺利发展。文章针对山西省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资源浪费严重、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节能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以求能源大省加速建设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一、完善现行的税制体系。1·对消费税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的不符合资源节约和节能技术标准的资源高消耗和高能耗产品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如一次性的木筷子、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适当提高某些浪费资源和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消费税税率,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以及高档洗浴、高尔夫运动等。同时,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产品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少的产品和行为,要减免消费税。2·要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增强资源税的调节力度。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必须保护开发的自然资源如…  相似文献   

3.
一、怎样的社会才是节约型社会 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4.
华民 《环境经济》2005,(11):57-57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七个方面的措施。这个《通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气力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节能降耗、开展绿色行动、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采取多方有力手段和措施,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6.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节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越发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但是应当怎样建立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要面临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两型社会"建设的提出具有全球战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针对我国资源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指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节约能源和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各级党委和政府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巨大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保持我国国民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国…  相似文献   

10.
创意产业是头脑产业,人才是决定因素.目前我国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奇缺,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应有开放的意识,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意人才,吸纳国际智力的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创意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追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节约型社会是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通过深化改革、高速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节约型社会包含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杨开太 《经济论坛》2007,(13):39-40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 建设节约型社会源于经济-环境系统本身.如图所示,人类社会与其存在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一起是一个大的经济-环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将生产与生活的废弃物回归环境.  相似文献   

13.
走出认识误区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节约与生活消费相对论。这种观点认为节约就是省吃俭用,节约就是缩减生活消费,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矛盾。节约是人类在促进社会进步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而消费是指人们转化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从支付的角度来考察,消费包括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无论哪一种消费的节约都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消费者个人来说,节约有利于他更持续、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消费;从社会来说,节约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其他人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现在还有一部分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不少职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失业、待业人员增多。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必须提倡节约。  相似文献   

14.
去年以来,电荒、油荒、煤荒,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能源饥荒逼近中国。5月16日,曲格平教授在上海国际科普论坛上呼吁:当前中国环境问题面临着历史上任何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复杂和严峻局面,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人民健康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联合国今年公布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广东省第十届党代会上指出,通过发展高新经济、节能经济,广东在节能减耗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广东将全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6.
《经济咨询》2005,(4):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攀志全 《环境经济》2006,(1):101-102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提出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规定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总结各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经验,无数事实表明,节约集约用地一是确有可能,二是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8.
建设节约型社会,克服资源浪费,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各方面浪费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需要树立节约观念、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提出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规定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总结各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经验,无数事实表明,节约集约用地一是确有可能,二是大有可为。城市建设用地应当尽量立足于建设区改造挖潜,这样既可以使旧城更新,又可以使城市增容扩能,还可以节约土地和保护耕地。按照国家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最高定额,一般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标准是100平方米,首都和特区城市最高120平方米。但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64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用地已…  相似文献   

20.
罗玫 《经济研究导刊》2009,(32):262-263
随着城市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城市园林绿化迅速发展之间矛盾的不断加剧,建设节地型园林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设节约型园林应从规则、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入手,制订科学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养护及运营管理规范,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重视园林科技与创新,强化节约型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实现园林绿化建设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