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城市群作为多个城市的一种功能性集合体区域,正成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运行载体。从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强化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和以整合机制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与跨域协调机制健全的要求可知,重视预防区域共性问题,通过府际合作以优化治理过程和提升治理结果,城市群府际协作已成为城市群治理的新趋势。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对城市群建设与管理的府际合作状况进行了研究,其合作模式已在东部取得相当成效,但我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却仍存在布局不科学、府际协作率低、集群效率偏下,合作无序松散等障碍。通过深层剖析我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府际合作模式存在的瓶颈,考虑东西部不同城市群所处不同地域特征和经济环境特征,借鉴东部做法甚至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探讨我国西南地区川渝城市群建设与管理的府际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府际合作可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打破“以邻为壑”,探究协同治理模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战略性选择。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产业共建、基础设施服务、生态环境共保和高水平协同开放五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测度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分析2012—2020年长三角各城市一体化水平差异与动态演进特征,并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揭露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长三角东部城市一体化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较高城市主要集中在早期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省域间差异;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模式趋向于常态化参与一体化发展,政府奖励并不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长极"正在发生着"由点到面"的深刻跃变,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时期。在城市群布局规划完成之后,城市群的区域治理问题便十分突出。当今城市群的形成是相邻地方政府"主动联合"的结果,城市群的区域治理不同于中国既有的中央集权行政纵向协调的体制机制,也要超越西方所谓的分散式分权制下以市场化契约为主的横向协调模式,而是要探索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以资源共享为平台的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合作共治。其治理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参与主体行为界定、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经济支撑载体三个方面,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夯实产业集群基础应该是实现当今城市群有效治理的架构愿景。  相似文献   

4.
林源 《山东经济》2008,24(3):35-39
大运量轨道交通能够适应城际客流特征,运输能力强,经济性优势明显。我国城市群的兴起和发展对交通运输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发展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解决都市带和城市群城际交通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中国城市群构建快速运输系统的最佳选择,符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利于城市群城市节点发挥区位优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交通系统构建的必要性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沿海三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现在创新引领、内引外联、产业高端、治理高效、生态宜居、民生共享六个方面.实现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进高质量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为此,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开放高效政府,提高城市—区域治理能力,合作共建创新型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支撑体系,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最终明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主题一再深化,目标一以贯之。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建构良好的分工体系和层级关系,解决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农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激化的对立和冲突,是落实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战略板块。在这个背景下,关于我国城市群的研究不断升温,涌现出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同时各种不同的评价与争议也此起彼伏,究竟该怎样客观评价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对症下药,为此本刊邀请三位专家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讨。司劲松博士结合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经验和过程,指出我国中央政府在城市群规划中的作用是合适和到位的,认为今后应继续做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理定位,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引导市场活力和城镇化内在规律充分发挥,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刘新静博士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放在人口调控方面,提出从国家战略角度建立京津冀区域人口协同发展顶层规划、采用多元方法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布局、以疏散北京的部分首都功能为手段促进人口分流以及挖掘京津冀吸纳外来人口的潜力等举措,以重构京津冀人口地理和结构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层矛盾与问题。刘士林教授认为,影响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以经济、交通和人口集聚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型城市群",其根源在于"就经济论经济"的思维方式。战略研究和宏观治理如何从"就经济论经济"的模式中超越出来,学会并善于运用城市的方式思考经济发展和治理问题,应成为认识和探讨技术创新、经济转型和结构治理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共识。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关键也在于学会"用城市的方式思考经济问题",实现以"文化型城市群"带动城市群和区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人均产值低、城市间发展差距大等制约城市群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的忽视。化解当前难题需要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与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偏好、城市群交易效率的关系。新古典超边际分析理论从分工视角、以超边际分析模型为手段为城市如何选择与其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指明道路。集聚模式影响城市群交易效率,进而影响宏观分工水平;反之,交易效率的改进能够提高城市群绩效,推动能够体现微观主体偏好的集聚模式变迁。在城市群分工深化、广化过程中,城市通过将宏观效率与微观意愿结合的方式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城市“行星环”辐射作用,构建城市群功能互补的“拼图式”格局,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兰西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是黄河上游城市群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心,是保护“中华水塔”、治理黄河流域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兰西城市群依据独特的地缘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城市群发育程度低、核心城市发展实力弱和辐射功能不足、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低、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层次不高等因素制约其高质量发展。未来应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兰西城市群发展的全过程,重点从城市联动发展、生态联动治理、产业联动发展三个方面出发,着力打造“大兰州”,建设“大西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一盘棋”思想,构建产业共生系统,从而推动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纵深推进,城市群竞争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建设强大的城市群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关键所在,也是构筑我国新一轮财富集聚战略平台的迫切需要。城市群竞争力的强弱常常取决于城市群的资源聚集与整合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群竞争也是城市群经济整合能力的竞争。本文探讨了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及模式,寻求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群成为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关键问题。城市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它的发展将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深刻的影响,发展低碳城市群和转变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规划和建设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提出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以及低碳城市群建设的内涵,并结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建设低碳城市群的基础及制约因素,提出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构建城市群低碳发展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加快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西部地区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我国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同时基于经济、社会、制度、人口、环境5个维度,识别影响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西部城市群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缓慢增长态势;子系统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协调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开放发展水平差距最小;投资水平、消费水平、交通运输水平、工资收入水平、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干预和人口集聚抑制了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据此,西部城市群应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城市群发展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模式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亮新 《改革与战略》2008,24(2):131-133
文章分析了各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立法模式:英美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的特点和利弊,提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借鉴各国公司治理的经验,完善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规范与制度。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政府而言,推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制定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掌握城市群的发展动力机理,培育发展动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从根源上推动城市群的形成。我国政府在培育城市群动力的过程中,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培育机制不完善、培育内容中心偏失以及培育手段不科学等等,本文就试图从根本上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动力机制的深层分析,指出了我国城市群发展动力的政府培育机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宜强 《特区经济》2010,(11):113-114
北部湾城市群要想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要大胆创新。由于在我国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引进法国里昂城镇共同体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并与我国与广西的实际相结合,应当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产业创新模式浅探:以长株潭城市群机电产业发展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杨建  吴巧生 《特区经济》2008,(10):196-198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创新模式是指导现代产业创新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首先总结产业创新的一般模式与特点,然后以长珠潭城市群机电产业为例,结合长株潭城市群机电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建立产业创新具体模式,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即在政策上引导机电产业创新,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机电产业工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保持产业技术领先。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演进轨迹和操作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改革》2012,(9):18-30
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中小城市成为主力军,中西部成为主战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建立满足高度城镇化水平要求的完善的城镇体系、重点发展100万~200万人口的中间规模城市、以城市群为主要的人口集中方式、集约化和紧凑型城镇建设模式等。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改变现行的城乡治理模式,改变现行的开发区设置模式,重新启动正常的设市进程,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熊忠悦 《理论观察》2023,(4):108-111
突发气象灾害事件检验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从突发洪涝灾害中总结和思考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A市S村改居社区调研,尝试从突发公共危机背景下探讨村改居社区治理模式的运作并做完善性思考。该社区主要形成党建引领的行政主导与多方力量协同治理的社区治理模式,突发公共危机下,党领导是核心,逐步形成中央到乡镇街道多级抗洪联控体系,社区自治组织充当抓手,公权力下沉,社区服务组织畅通微治理,志愿者拓展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主体协同治理。并通过分析抗汛短板,思考如何完善该模式,夯实治理效能,主要包括继续发挥党建领导的核心优势,打造组织化志愿者队伍,设立楼栋长,推动科技力量嵌入治理,努力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着治理理念滞后、治理体制局限、依法治理能力不足、市民参与欠缺、治理方式粗陋、大都市协同治理机制缺失等困境,亟需完善城市治理立法体系,健全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压缩城市管理层级,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促进居民有序参与,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城市群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席丁香 《理论观察》2014,(9):102-103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治理是村民自治,乡镇政府组织、协调、指导公共事务的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是历史的选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农村治理模式进行回顾,将我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治理特征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对我国农村治理的认识,为当代农村治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提升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是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该文以长三角二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反映城市间与竞争力影响因素间互动作用的二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理论模型。采用“多维乘数法则”对二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对长三角二级城市群竞争力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二级城市群竞争力协同增强,进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