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字媒体     
《中国报业》2009,(2):3-3
中国网民数达2.98亿普及率首超全球平均水平;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全国首支视频全媒体记者队伍;我国有了全国性手机媒体学术组织  相似文献   

2.
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使得手机这个"第五媒体"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据市场研究机构MobileWorld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净新增手机用户数为1.68亿,而工信部发布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手机用户累计增长2948.9万户,达到7.8亿户,也就是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用户增长量占全球近18%,继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规模。今年7月,国外媒体有报道称,目前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超过50亿,而现在中国手机用户的数量比十年前全球手机用户数量还多。  相似文献   

3.
手机广告,创意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梅 《广告大观》2006,(8S):154-155
手机自诞生之日至今,从短信到彩信,从WAP到BREW/JAVA,从手机报纸/杂志到手机电视,手机的通话功能渐渐被淡化,它逐步集传播信息、商业应用和文化娱乐等于一身。从另一方面看,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呈稳步上升的增长态势。05年,全球手机用户已达20亿,据预测到2010年,这个数目会达到约30亿,一个庞大的手机受众市场正在进一步膨胀。因此,手机媒体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栅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前景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4.
2004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20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34%,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达到44%,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国际手机制造业发展表现出持续强劲的势头;全球手机产量逾6.7亿部,同比增速超过26%。伴随全球需求持续增长和更新换代加剧,2004年中国手机产量达到2.3亿部,拥有全球手机产量34%份额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手机生产中心。2004年国际手机巨头和国产手机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断扩大,国内手机产能逐年增长,我国手机及套件产品出口额成倍增长,手机进出口贸易顺差扩大趋势日益增强。手机及套件产品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力军。由于国内手机市场空间的压缩,必然造成全年手机内销压力增大和库存的增加,同时国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为手机出口打开了巨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手机行业现状2008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大约为12亿部。就手机整机制造而言,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基地。2008年中国手机生产量占全球手机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自  相似文献   

6.
数字媒体     
《中国报业》2008,(11):4-4
我国手机网民已超8000万;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收入超360亿互联网广告收入占二成手机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新的增长点;百度和讯全财经网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7.
媒体融合总体概况与整体态势 1金球媒体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年度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有32亿人联网。全球手机用户数达到71亿,手机信号已覆盖了全球超过95%的人口。新传播技术的发展造成全球新媒体变迁格局,诸如《纽约时报》、路透社、英国BBC等国外大型媒体集团相继开启了数字化和移动化发展之路。具有融合特征的转型方式,成为全球传统媒体在网络浪潮中的主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月 《国际广告》2010,(7):132-133
“全球有15亿台电视机,9亿台个人电脑,以及将近40亿台入网手机。”这是对移动新生活的形象表述。当然,在广告主眼中,这不仅意味着手机这一4倍于个人电脑数量的移动平台,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意味着一种新兴媒体平台的发展与成熟。移动营销,已经成为品牌传播中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而移动营销势力的发展也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9.
一切迹象表明,移动营销正在不可阻挡地走向爆发的临界点。手机传播以其对于消费者碎片时间的规模化渗透与整合,即将开创营销的最大蓝海。据最新资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3万亿元,中国互联网市场规模也达到1375亿元,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853亿元,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38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待开发的市场。随着市场的变化,手机作为媒体功能的发展速度也令人吃惊。从性  相似文献   

10.
数字媒体     
《中国报业》2013,(8):87-88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占78.5% 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止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5.91亿,较去年底增加2656万。  相似文献   

11.
我国手机广告市场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4G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人们信息获取的速度,相应的4G硬件设施日益完备,我国正在向5G服务模式延伸,进入推陈出新、竞争日益激烈的阶段.根据“通信世界网讯(CWW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用户总数在2016年已经远远超过10亿,根据Gartner分析师的分析和计算,预估2017年中国将上市5.2亿部手机,而使用中的手机将超过11亿部”.手机被称为“第五大媒体”,作为移动终端,被广泛应用于广告领域.我国运营商从2006年初幵始尝试手机互动营销与试点手机广告业务,到2011年手机广告市场基本成型,到2016年年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体     
《中国报业》2011,(2):3-4
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 手机上网用户超3亿 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普及率达到34.3%。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增幅较2009年趋缓。  相似文献   

13.
马强 《连锁与特许》2007,(12):18-21
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手机产能已超过5亿部,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在这个庞大数据的背后,却是供大于求的现实。据统计,国内市场的年需求量约为6000万~1亿部左右,手机产能目前已大大超过了市场需  相似文献   

14.
数字媒体     
《中国报业》2015,(3):95-96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比2013年底增加5672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使用率为91.2%。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应用,使用率达到90.6%。平板电脑使用率达到34.8%。  相似文献   

15.
《财经界》2007,(10)
据统计,2007年1~6月中国共生产手机26,298.4万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8.8%;累计销售26,680万部,比上年同期增长33.4%;销售收入达1610.8亿元,同比增长29.6%。根据IDC预计,2007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将增长10%以上,总量超过11亿部,将继续拉动我国手机出口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沈瀛 《成功营销》2014,(1):28-29
正移动浪潮下,资讯媒体平台凭借其精致的内容,在移动端上迅速地实现了落地开花,如果有一天拥有大量忠诚用户的移动媒体开放了营销端口,就意味着一条新的营销途径被打开。移动端的价值毋庸置疑,但真的落实到营销层面,却又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海量的覆盖量级。据美国Gartner研究公司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PC、平板电脑和手机出货量达到23.2亿部,其中,传统PC的全球出货量达到3.03亿部,手机出货量超过18亿部,同比增长3.7%。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1.84亿部,同比增长高达42.7%。移动产品如此庞大的消费者覆盖量级和迅猛的增长速度所带来的营销价  相似文献   

17.
美国手机制造大厂摩托罗拉3月13日预测,2002年全球手机销售至少达4.2亿支,较去年呈温和增长的态数达到1.56亿户,普及率为11%。卖4.2亿支手机  相似文献   

18.
谢洪毅 《电子商务》2008,(11):33-33
<正>2008年,尽管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增长有所滞缓,但在3G手机和新兴市场的带动下,手机市场仍保持稳定的增长。赛迪顾问研究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共生产手机5.99亿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7%。预测2008年全球手机市场仍将  相似文献   

19.
数字     
《成功营销》2011,(2):16-16
16亿部全球手机终端增速快 根据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的统计,2010年全球手机终端销量总计为16亿部.较2009年大幅增加31.8%。2010年,智能手机终端销量更较2009年劲扬72.1%,占整体移动通信设备销量的19%。  相似文献   

20.
《财经界(学术)》2007,(10):40-41
据统计,2007年1~6月中国共生产手机26,298.4万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8.8%;累计销售26,680万部,比上年同期增长33.4%;销售收入达1610.8亿元,同比增长29.6%。根据IDC预计,2007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将增长10%以上,总量超过11亿部,将继续拉动我国手机出口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