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影子银行监管不充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并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与此同时,具有逆周期调控理念的宏观审慎政策开始被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付诸实践.本文通过构建符合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纳入影子银行和宏观审慎政策的NK-DSGE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高杠杆的经营方式加剧了金融系统脆弱性与风险积累,对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监管不对称会刺激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宏观审慎政策实施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包含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使金融调控政策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新的风险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10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将影子银行问题列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式的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影子银行的涵义、功能、风险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将影子银行纳入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风险"防火墙"隔离机制、公开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影子银行保险机制等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较大冲击。我国影子银行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在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既有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优化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将闲置资金转为储蓄和增强资金流动性的积极影响,也有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加剧实体经济风险积聚的消极影响。应从控制影子银行规模、规范影子银行内部业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以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路径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同时考虑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及它们的横向异质性和纵向时变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分流的储蓄资金规模及其信用创造乘数.其中,信用创造乘数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减函数,而信用创造乘数的变化速率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增函数.基于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比较的视角,本文从融资脆弱性、信用媒介信息敏感性和杠杆周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的内在不稳定性,发现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不仅具有顺周期特征,而且其周期振幅远大于传统商业银行.最后,本文从监管定位、信息披露、市场数据监控和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思源 《新经济》2013,(26):50-50
本文分别阐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特点及监管办法与西方一些国家影子银行的现状、特点及监管办法,并对中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特点及监管办法进行了对比.从这些国家的监管方法中得到启示,完善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同时针对天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说明了完善监管后对天津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房地产金融属性的视角,对房地产金融支持的放大功能、抵押担保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和房地产的金融衍生三个方面的金融属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房地产发展引发的"影子银行"形成机制进行了客观的论述,指出了"影子银行"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和蕴藏的金融风险。并对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房地产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从房地产金融发展战略、政策性房地产金融、金融创新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房地产金融与产业金融的协调以及逆周期监管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框架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的发展在给金融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亦引发相应的体系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监管缺失问题,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因而需改革我国分业监管模式,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在鼓励金融创新同时,注意强化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让影子银行在完善的监管制度下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美国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影子银行的存在,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被认为是引起这次危机的导火索,经济学家开始注重对影子银行的研究.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影子银行不仅能对经济增长带来有益的推动作用,同时,如果不能适当地对待和监管它所存的系统性风险等问题的话就对经济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现状、风险等方面来分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并提出一些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蒋海  罗贵君 《经济前沿》2012,3(2):134-149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Ⅱ》,不能有效解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金融当局和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金融管理制度的目标。为了反映这一最新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对微观审慎监管缺陷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梳理了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银行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由多个监管者与影子银行机构的进化博弈模型推导出分业监管模式下多个监管机构之间监管合作成本过高是导致监管真空、监管漏洞的主要原因;监管者与影子银行机构之间的进化稳定策略是由对影子银行机构违规处罚以及多个监管机构监管合作成本的动态调整决定的.基于此,文章进一步剖析当前影响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