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3.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沉重,同时大量次生水灾害隐患的风险处置实践也给我们的水利科技工作带来了一些全新的启示,值此地震灾害一周年之际,我们在紧锣密鼓实施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总结地震次生水灾害处置的成功经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如何对大坝险情作出快速诊断评估?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为保证大坝安全,应及时进行现场检查和快速评估.检查内容包括大坝沉降和水平变形、裂缝、坝坡是否塌滑、下游坡是否存在集中渗漏或大面积渗水、溢洪道启闭设备能否正常运行、近坝库岸是否有大的滑坡体等.  相似文献   

5.
1.要注意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等。很多经验表明: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如何防止次生危害呢? 2.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发生前兆:当发生暴雨或连续降雨时,要加强泥石流防范意识。泥石流发生前有以下征兆: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应对措施:发生泥石流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能慌乱。不能躲在树上,也不能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下方。不能停留在陡坡土层较厚的低凹处或大石块后面。紧急撤离时要沿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跑。到达安全地带后,立即向本地区抗震指挥部或上级部门报告。滑坡发生前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前,均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坡的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大滑动前,在滑动前缘坡脚处,有填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大滑动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这是滑坡体明显向前推挤的现象;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响,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应。临滑前,滑坡体四周岩(土)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驰现象...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可称得上是我国建国后除唐山大地震外的最大自然灾害,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救援难度前所未有,给当地及灾害波及地区的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在强震过后,余震不断,并形成了34处堰塞湖,次生灾害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人们仍然处于恐慌之中。在这紧要关头,党和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灾害处置及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8.
云南李仙江流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地震后诱发的次生灾害对水利水电基础设施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研究地震次生灾害对水电工程的影响,以李仙江流域6个水电站为研究对象,研究李仙江流域地震后次生灾害的类型,分析地震次生灾害对水电设施的危害,提出应急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9.
空间信息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是毁灭性自然灾害之一,通常给灾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地震发生后,次生灾害的快速、有效防御和治理是减小经济损失、营救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途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应用表明其具备实时获取灾区数据、覆盖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可快速制定专题方案等特点,已成为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和治理的一项有效的高科技技术与手段。各种新型遥感传感器,如合成孔径雷达、无人低空平台、机载激光平台等,在灾情监测、高精度地面数据获取中显现出了超越传统救灾方案的优越性。空间信息技术的有效集成能够实现复杂天气情况下、救援人员无法到达区域灾情的统计与分析,实时制定科学应急抢险策略。重点阐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和发展,针对汶川地震的实际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和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在分析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复核调查,对龙门山地区的银厂沟白水河沿线地震次生灾害分布特征,及其与高程、距断层距离、坡度、岩性等地形地质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灾区建设以及同类高烈度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1.
李果  杜飞翔  李赛 《人民长江》2016,46(12):48-51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发育最密集的龙门山地区雎水河、茶坪河、绵远河、石亭江4流域地震次生灾害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将影响地震次生灾害发育的10个影响因素简化为5个因子,即断层距、高程与地质结构因子、距离因子、方位因子、坡度因子和相对高程因子。通过对这些因子的权重分析验证了龙门山地区灾害发育的重要特性:即区域地震次生灾害沿发震断裂的"带状"分布且具有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在强震区域,灾害的发育更受宏观要素如断层距、绝对高程等作用控制,因此在断裂带及潜在震源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易发程度判定中,应综合考虑断裂带及海拔高程的影响,将具有有利岩性及结构的边坡也纳入评估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利》2008,(10):19-20
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也造成灾区的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库大坝、堤防、供排水设施和灌溉系统等的破坏,将引发严重的次生水灾害和水问题。汛期,灾区遭受地震破坏的水利工程将经受严峻的考验。工程失事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同时,因地震而变得更为疏松破碎的岩土在降雨作用下,更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供水工程损坏导致群众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因此,水库安全问题(包括水电站、堰塞湖)、河道因灾害变形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灾区群众的饮水问题等已成为当前水利抗震救灾的重点。有效应对地震次生水灾害和水问题,必须加强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本刊根据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主编的《地震次生水灾害与水问题应对措施》《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水利实用技术手册》,同时,还从其他渠道广泛收集相关技术和设备信息,整编汇成了本组技术专题,为当前的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尽一份力量。本专题内容组织得到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以及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水利部水文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时间较紧.本组内容难免不够完善.敬请广大读者谅解。对水利抗震救灾特别是灾后重建工作.本刊随后还将辟专栏继续组织报道,希望广大读者与本刊联系,踊跃投稿,为水利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1933年岷江叠溪地震堰塞湖的形成及次生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并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称为地震堰塞湖,而其中一些不稳定的可能在外力作用下溃决。 叠溪位于岷江上游四川茂县境内,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在其下游约80km处。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发生7.5级地震,地震造成的滑坡、山崩堵塞岷江,在银瓶崖、大桥、叠溪溪(小桥)三处崩下岩石将岷江堵塞,支流黑水人岷江处——两河口以上江水完全断流,顿时出现了三大堰坝,形成堰塞湖(当地人称为“海子”)。  相似文献   

14.
2008年7月22日,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在京召开汶川地震水利工程安全及次生灾害防治研讨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协助做好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总结工作,并为灾后重建的相关水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水利工程修复和灾后重建提供方向性、指导性咨询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地震次生水灾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地震分布广泛和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发生后,不仅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地震破坏性的后果还将引发其他灾害,即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中次生水灾是主要类型,表现为地震后地表形变造成的水环境改变,引发的浪涌、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以及水利工程破坏(如溃坝、渠道断裂)等,由此导致洪水泛滥。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级地震。地震造成非常严重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和大量水利工程受损。特别是崩塌、滑坡下来的山体堵塞了河道,形成许多极具威胁的堰塞湖。本文介绍了对地震诱发的洪水灾害应急管理的做法、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申静 《河北水利》2021,(7):32-33
山洪灾害调查是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摸清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基础信息,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和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消中越大地震,在芋川流域发生山崩842处,滑坡124处。形成堰塞湖52处。当时采取的紧急措施有: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地区震后次生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龙门山地区在“5.12”地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在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现场复核调查,对龙门山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在雎水河、安昌河、绵远河和石亭江流域内的发育分布与高程、距断层距离、坡度、坡向、岩性、坡体结构等地质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个地质要素对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为灾区建设与选址和同类高烈度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