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价值。林业在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1+3的力量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大力推进“金农工程”和12316、“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创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新局面。一个以农业部门为龙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支撑的“=i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3.
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几次“农业基础论”的大讨论,都是在农业形势恶化,农产品(食物)供给短缺,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特定背景下展开的。而食物供给对处于温饱阶段的社会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所以,“农业基础论”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观点是:由于农产品(食物)特殊自然属性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资料。因此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一切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玉溪市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的发展战略和“三优一特”的发展思路,成功地迈出了经济止跌、回升、稳步发展三大步,实现了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绩,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保险的必要性首先,农业的基础地位极其“弱质性”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农业需要一种为其提供灾害损失补偿的风险保障制度。农业不仅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且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但是作为“露天工厂”的农业,其生产容易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而遭到破坏。贵州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每年因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数以万计,加之长期以来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致使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条件脆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贵州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全省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这一伟大战略.农村稳定是重要前提。实现农村稳定,必须夯实农村基层平安建设基础,牢牢控制农村治安局势,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1989年《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发表的阎嘉德同志关于《国民经济基础刍议》一文,否定《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一个观点是:“‘自然基础’不等于‘国民经济基础’”。他引了马克思的一段话“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的生产率的基础上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8.
农业基础论新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基础论新析孙自铎一、农业基础论的三种理解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问题的争论,集中到一点就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特定的历史现象,还是一个永不改变的普遍规律。这种非驴即马的截然对立的观点,固然表现出理论上的彻底性,然而却把讨论...  相似文献   

9.
鞍山市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农业情况透视张素凤农业经济·1998/7农业投入近年来,伴随国民经济加速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鞍山市出现了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农业的新趋势,农业开发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本文对鞍山市社会力量开发农业情况做以透视分析,意在促进农业投资主...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省农村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省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突破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突破了单一的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这些根本性改革,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共生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共生,界定了共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阐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体现了共生进化的价值理念,指出了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核心要义是达成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市民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即要树立“共生”价值观念,消除市民的误解和偏见;要制定“共生”政策机制,加强公共政策的制定功能;要完善“共生”多方主体,达到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互惠互利和谐共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扩大“共生”兼容界面。  相似文献   

12.
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基础问题的实质,是确定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认识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业基础地位的规律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受时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是一条普遍规律;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一切国家的普遍规律,笔者执后一种观点。本文就有关“农业基础论”的几个问题,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求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最终通过农业的基础作用体现出来。当前,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断...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业投入陈耀邦当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大力发展农业,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八五”计划、社会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1995年国家计划安排粮...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国民经济经的基础,这是我们早就认识的道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其发展速度较慢,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是否意味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削弱?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进一步的研究。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食物是由农业部门生产的。食物的直接生产者为社会提供的剩…  相似文献   

16.
“农业解困律”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解困律"——"农业先天性困境社会解救律"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其要义是:农业受到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性、露天大面积运动式作业、气候变换无常、产品不耐储存四大因素的严格制约,自然灾害频繁,人力、物力的无效耗费严重,其投入产出率明显低于工业,因而其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处于先天性困境之中。只有得到社会的全面持续解救,方能持续实现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并确实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作用;同时,作为社会平等成员的农民,也才能够获得日益增加的收入并逐步与市民收入持平。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是毛泽东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社会用来生产小麦和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愈少,用来进行其他的生产——物质和精冲的生产的时间就愈多”。这就是说,任何社会,工业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因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就首先着重恢复农业,他反复强调:“整个国民经济的根本问题,就是无论如何要认真地、切实地立刻改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中国种子产业的危机及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种子产业是农业的核心基础产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问题是事关“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19.
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其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回顾我国粮食发展历史,经历了由严重短缺时期、紧张平衡时坍和基本平衡直到现在的丰年有余。如何确保“十五”期间和今后的粮食安全,笔者结合安丘市的实际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农村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上不去国民经济发展就要受阻,农民收入上不去拉动内需就要受阻,农村经济上不去农村安定就要受阻,这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