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乡村旅游是现代社会下产生的"情感产业",凝结着消费者对乡村的深厚情感,符合大众的情感与社会认同的一致性需求。通过乡村旅游中的情感消费,构建了乡村时间与空间层次的乡愁符号。应从保护与重建乡愁记忆场所、注重乡愁文化传承和设计乡愁旅游体验产品中来建设发展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2.
公共场所是人们购物、消遣、游乐的地方。伴随阗现代社会步伐的,商业气息也正弥温在公众场所。、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更新和改造中,忽视了对场所结构和功能的保护,其地域特色和空间活力日渐衰竭。基于此,从场所精神的营造理论出发,以徽州灵山村为例探究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影响要素,提出一套适用于徽州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即活动场所的织补与更新、地域特色的提取与重构、历史情境的延续性编织,以有效加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场所体验,改善村落空心化、场所感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空间生产与城市空间创意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在各大城市相继通过内部或外部空间结构优化来实现城市意象革新时期,行政区划调整为合肥市奠定了城市跨越性创新发展的基础。通过顶层设计引领城市意象创新传播的愿景,大湖名城拓展城际意象传播的竞争能力,幸福城市建设为意象传播缔造精神港湾等举措,创造出合肥市独树一帜的"大湖、名城、创新"的城市传播内涵和意义,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了全新的形象与传播认同。  相似文献   

5.
全国范围内的温泉旅游开发已进入火热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尚需要倡导温泉敬畏精神,以平衡正在出现的过度开发现象,能够体现温泉敬畏的场所以泉源区最为重要。可以泉源内涵、场所依赖及旅游情景等学术成果为理论基础,研究并提出了泉源观光化、泉源小体验、方位指示、投宿泉源、泉源市井化、泉源以远的功能分异、仪式空间等情景类型。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已成为体现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它的叙事性表达方式是以形赋意,通过叙事主题与叙事语言构成蕴含特殊意义"形"组合来表达"意"的内涵,与公众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完成场所精神与公众内心的联系,进而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开性"与"公共参与性"。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场所依恋的含义,分析了故地重游与场所依恋的关系,继而从逻辑和思辨角度深入分析了场所依恋的本质,提出了场所依恋和故地重游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留恋和追忆的观点,最后论述了对于旅游区管理、项目创意以及规划设计上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蔡丽娟 《大众商务》2010,(12):329-329
隐喻作为现代设计的设计手法之一,对拓展设计的文化与审美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景观设计中,隐喻手法的运用对提高景观设计的整体艺术水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本文旨在挖掘与研究隐喻手法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及运用,分析隐喻与设计的关系和对设计的影响。景观的隐喻是通过场所传递给人的,场所是人和环境情感交流的桥梁,是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场所的隐喻也是人通过认识环境本身,显示出的精神和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  相似文献   

9.
主题性雕塑是公共艺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调适公共空间尺度、创造人文景观收益、促进城市文脉传承的作用及意义。滁州市舜山镇舜耕文化广场主题性雕塑景观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唤起城市居民的精神共鸣与文化认同,使公共艺术作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当代城市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隐喻作为现代设计的设计手法之一,对拓展设计的文化与审美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景观设计中,隐喻手法的运用对提高景观设计的整体艺术水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本文旨在挖掘与研究隐喻手法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及运用,分析隐喻与设计的关系和对设计的影响.景观的隐喻是通过场所传递给人的,场所是人和环境情感交流的桥梁,是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场所的隐喻也是人通过认识环境本身,显示出的精神和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 忙完家务,呷着茶,信手拿起昨天晚上先生带回家放在桌上的一本书,手指插入书中随意翻开一页,《写给王洛宾的绝笔信》——三毛的手迹豁然落入我的眼帘。  相似文献   

12.
易地扶贫搬迁是在扶贫攻坚阶段为解决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理论层面从阻断效应、重构效应、增长效应和社会一体化效应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同时也从融入障碍、共同体割裂效应、生活成本约束、就业困境和公共服务瓶颈等角度论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约束条件,并着重以广西模式为核心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动员激励-统筹协调-监督考核”四位一体核心机制。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模式包含基础设施、就业培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带动、社区重建、文化融入、心理介入、生态恢复等九个方面,从而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建立了系统性的制度框架。这些经验具有一定典型性,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互联网如今已成为最重要的商业传播媒介这一,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些潜在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在互联网络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以及各国目前就使用一些好的可以被我国借鉴的方法以及电子商务在现实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基本烈度6度地区抗震若干问题的讨论,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和《浙江省多层砖房和底框砖房抗震设计技术措施》的有关规定,总结了几类主要抗震结构体系的抗震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6.
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有利于规范其会计基础工作,维护公众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对福清市多所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调研,针对现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干宝籍贯考     
干宝里籍,自《晋书》本传目为“新蔡人”,一千六七百年以来,已成为学术界的不刊之论;当代学界各种辞书、典籍、文学史著作,亦众口一词,予以认同。此文则以丰富翔实、确凿可信的文献史料,动摇了河南新蔡的陈说,确立浙江海盐的新见。结论当为:河南新蔡是干宝的祖籍,自其父莹仕海盐,举家迁徙;逝而卒葬,并存冢墓焉。海盐遂为干宝之籍贯。  相似文献   

18.
地名中的文化现象浅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名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因而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命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史的活化石。本文从地名反映的宗族观念、商业活动、民族融合、社会意识、政治观念、求雅心理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挖掘了地名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方理论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地方感是地方的感觉结构。旅游地是一个地方,旅游活动是一种心理体验,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体验是一种地方感,有可能也有必要将地方理论引进旅游研究。从地方理论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研究取向出发,探讨地方理论基本内容及其旅游学涵义,回顾地方理论在国外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最后给出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始终伴随着学习者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调整与转变,从而创造出一种中间地带“第三空间”,学习者在此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后的文化创新,同时为各自的语言系统注入新的活力.对于长期以来偏重单向交流的英语教学,第三空间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和手段,也是目的和结果,有助于提升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