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经济学是王亚南在《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一文中附带提过的,他从经济学作为一般科学和指导处理现实经济问题等角度论证了中国经济学的提法是否科学。王亚南认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必要提出创建中国经济学,但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只有从广义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才能科学地指导中国经济学的建立。积极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以及坚持"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的原则是创建中国经济学应当完成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东亚区域的货币金融合作与中国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深刻体会到国际货币体系的无政府状态给东亚经济和金融造成的伤害。随着欧元的启动和美洲国家对美元化的探讨,加强东亚域风各成员的货币金融合作,构建属于自己的货币金融体系,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作为东亚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参与又是必不可少的,针对金融区域化趋势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3.
王亚南先生提出的“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是一次方法论的巨大革新,表现了中国人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许多经济学研究者的“座右铭”,时常被提及和引用。其本义是在批判奥地利学派的基础上,用《资本论》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制度,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但其丰富内涵尚未系统研究,甚至众说纷纭,理解各异。基于此,王亚南先生还提出了“中国经济学”范畴,号召研究“广义政治经济学”,其身体力行的成果就是《中国经济原论》。这是马克思经济学“中国化”的首次尝试。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仍然需要牢记王亚南的倡议。  相似文献   

4.
李景波 《经济师》2009,(6):29-30
“帕特里克之谜”曾是20世纪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金融经济问题。其实质是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争论。文章围绕“帕特里克之谜”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演进的主线,分析了西方有代表性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内在联系、发展趋势,并总结了西方金融发展理论演进中的三条不同的研究路径。文章认为,帕特里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是金融发展理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渊源.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路径的演进也正是针对“帕特里克之谜”而展开的多视角的分析和拓展。  相似文献   

5.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阐述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发展理论与发展金融学的探索与研究历程,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并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金融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是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与论证了建立发展金融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国际化:中美货币金融领域竞争与合作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货币体系深层次弊端的暴露,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美元仍然是世界第一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与美元的直接对话。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中国应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争取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更多的话语权。在人民币区域化方面,应加快人民币结算贸易的使用步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对中国宏观调控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金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已经隐含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宏观失衡的根源,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传导机制等多角度的深刻分析,包含着关于宏观调控的一些最基本规定和科学的方法,如货币的推动力,货币流通规律,  相似文献   

8.
《经济研究》2016,(1):12-27
在货币理论史上,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的是非曲直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对相关文献进行重新梳理。由于此问题进一步牵扯到储蓄效应和金融权利结构,因此对于理解中国金融改革的货币逻辑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初步确认,借助以蒋硕杰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的努力,货币流量分析曾经更胜一筹,但因囿于完全市场假设,加之未能直面货币起源双重逻辑的挑战,这一分析最终在理论范式的重建方面无功而返。不过,中国的金融改革为甄别和评判这两种货币分析的利弊优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本文的讨论发现,中国的金融改革过程使长期隐藏于货币流量存量内层的金融权利结构得以凸显,从而有可能将货币分析引向重建金融分析制度范式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9.
袁辉 《经济学家》2021,(12):52-61
后凯恩斯主义从反向因果关系和金融创新两个维度诠释了货币内生的机理和过程,但却由于把关注焦点集中于传统商业银行而受到Palley的批评,后者提出用内生金融概念取代内生货币以涵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创造.尽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负债可以代替货币执行交易媒介的职能,然而其流动性终究是虚拟的,离不开商业银行"真正"流动性的参与和支持.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整个金融体系在带来远大于内生货币理论描述的金融弹性的同时,也导致更大的金融不稳定性.后凯恩斯主义从内生货币到内生金融理论的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货币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为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金融生态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探寻中国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历史与逻辑的分析,从货币的本质与功能两种角度对中国金融生态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措施,说明了2009年金融运行情况和特征,分析了2010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提出了货币政策建议。本文认为,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环境宽松,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在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因此需要在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均衡增长,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1985—2007年我国(及主要区域)的动态货币政策乘数,从新的视角论证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显著存在性。此外,还从供给视角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做了新的解释。研究表明,经济开放度、劳动生产率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方政府行为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地方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反而会削弱货币政策效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力量,财政救助是促进全球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财政赤字加重、道德风险上升等潜在成本。本文认为,政府在关注财政救助收益的同时,更要关注其风险及成本,以实现财政救助效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逐渐演进,成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正在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形成、演变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无论是从规模指标、行为指标还是效率指标着眼,相对于银行而言,大国经济体的股票市场均变得更大、更活跃并更有效率,进而其金融结构总体上呈现向市场导向演进的态势。金融结构的这一演变态势并不因初始金融模式的差异而不同,存在较为显著的趋同现象。经济增长模式从增长型发展向创新型发展的转型是开放型大国经济体金融结构演变的内在根源,而开放和技术变革则是引发这些国家强化或趋同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与增长模式转型的直接动因。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其现有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面临着巨大挑战,股票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急需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地理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西部经济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四平 《经济地理》2007,27(2):205-207,212
中国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东西部之间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要改善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研究利用金融支持,特别是西部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作用,加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银行混业经营不仅关系到自身效率的提高,更关系到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全球范围内61个国家的跨国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一个国家对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越少,该国的金融体系越趋于稳定,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也越小。不仅如此,在宏观经济越不稳定的国家,其一般性银行危机演变为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内生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属性会显著放大经济“繁荣-萧条周期”并导致金融不稳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频发的重要启示之一。与传统文献关注金融体系“自身行为顺周期效应”不同,本文聚集于“制度性顺周期效应”,从资本监管、贷款损失拨备制度以及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等三个典型事例切入,对金融体系的制度性顺周期机制进行系统阐述。结果表明,根植于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中间的制度性正反馈机制与经济波动程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是导致金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与区域关系演化过程及新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与区域关系是定位和指导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立足点,理清城市与区域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分析城市与区域的基本关系及其演化动因和演化过程,以此考察我国传统的城市与区域关系特点,以及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新特征和发展趋势,指出我国城市与区域关系处于区域框架指导下的城市主导发展时期;新时期,城市的功能性和区域的整体性是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核心。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城市与区域对立统一关系依然存在,同时,随着城市实体地域与功能地域的空间扩展,城市与区域的边界趋于模糊,城市与区域地理单元走向交织缠绕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演化是当前经济学、管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在产业集群演化的周期中,存在着地域文化、集群文化和外来文化三大文化生态圈的相互作用。在演化的不同阶段,三大文化圈之间的作用机理也不同,可能会导致文化生态结构失衡,因此需要对文化生态结构进行优化。从文化生态的横向结构优化、文化生态的纵向结构优化及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整合入手,建立了产业集群升级的综合景框,并以温州龙港印刷业集群为例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