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制造企业协同竞争的创新行为,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其创新过程中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企业协同创新行为是一个不断学习、模仿、试验的过程,演化路径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协同创新的超额利润、协同创新的初始成本、双方对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2)制造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时要慎选合作伙伴,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实行信息共享,加强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2.
3.
江心英  叶大帅 《物流技术》2023,(6):71-75+101
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管委会、物流企业及科研机构的三方协同创新模型,分析其演化过程,通过模拟仿真分析不同情形下三方的协同创新策略选择。研究表明:成本分担系数、收益分配系数及违约系数对管委会、物流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影响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管委会选择积极支持协同创新;在低层次的成本分担系数下,物流企业参与协同创新而科研机构退出;在中高层次的收益分配系数下,物流企业选择参与协同创新,科研机构选择在中低层次下参与协同创新;在低层次的违约系数下,物流企业与科研机构退出协同创新,中高层次系数下选择参与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4.
郑春勇 《经济界》2011,(4):88-92
近年来,协同演化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西方学者对协同演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演化的涵义、特征和类型等方面,而对协同演化的应用研究则从生物学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重点是组织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个体与制度的协同演化等。协同演化理论独特的分析范式和广泛的包容...  相似文献   

5.
以技术创新联盟的协同创新为研究对象,将前景理论引入演化博弈分析。研究表明:创新主体对感知收益的边际递减程度和损失规避程度较为敏感;各决策主体进行策略选择时,主要受到技术联盟协同创新成本、协调程度、创新资源投入及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构建和分析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发现,政府减少对企业协同创新补贴的同时增加对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罚金,或减少对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投入的同时增加对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罚金等策略,会促进中小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使企业间的合作更加稳定,并根据结论提出针对政府如何增进中小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同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对各区域的发展进行协调,加强各区域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提高区域综合实力。为此,论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对其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提高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城乡绿色发展战略与企业协同发展趋势的现实背景出发,根据理论抽样原则选取"中国环保之乡"江苏省宜兴市的9家环保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总结提炼环保企业的协同战略模式.研究发现:环保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定位选择不同类型协同战略,主要呈现为共识企业集群、互补契约联盟、资本纽带联盟、企业赋能平台、互联生态平台5...  相似文献   

9.
刘明广 《物流科技》2008,31(4):95-97
针对物流配送车辆调度模型求解难的问题,以差异演化算法为基础,提供一种竞争型的协同演化算法来求解物流配送车辆路径模型.最后通过实例检验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协同差异演化算法求解物流配迭车辆路径模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3,(6):3-7
为能够科学定量的跟踪与控制我国航天企业的组织创新路径在动态形成过程中的演化机制,本文基于动态结构BP神经网络来针对组织创新路径演化的不同形态进行控制系统的构建,并利用动态结构BP神经网络来提升传统模糊控制系统的精度,从而达到更加高效的对我国航天企业的组织创新路径的演化进行模糊控制的目的,并基于控制仿真曲线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最后结果表明:通过对影响航天企业的组织创新路径演化要素的模糊控制,能够使组织创新路径的时效性大幅度提升,并且此种控制方法超调小,响应快,无静差,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对组织创新路径的演化做出迅速的相应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后发企业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演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从企业技术学习的四个方面:技术轨迹、吸收能力、技术转移和动态学习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路径,认为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决定于企业的学习效果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2.
依靠传统的低成本思维发展起来的中国制造业,一旦资源优势丧失,势必会导致制造企业的整体发展受制于人。本文以海尔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研究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与成本战略协同演化的路径。结果发现,海尔集团充分运用了组织优势,以客户为核心通过内部价值链成本战略、供应链成本战略和顾客价值链成本战略的不断演进,以及成本战略边界的收缩和扩张,将成本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始终保持成本战略与企业发展的动态耦合与高度一致。海尔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金融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物流金融业务中借款企业、物流企业与银行三方的协同发展出发,运用协同理论,提炼出”物流效率“与”金融绩效”序参量,并给出了序参量系统有序度测算公式,分析了协同行为的产生与协同效应的涌现.根据协同学分析,提出了管理建议以辅助企业与银行的决策制定.  相似文献   

14.
郑焘 《物流技术》2012,(3):53-55
从物流金融业务中借款企业、物流企业与银行三方的协同发展出发,运用协同理论,提炼出"物流效率"与"金融绩效"序参量,并给出了序参量系统有序度测算公式,分析了协同行为的产生与协同效应的涌现。根据协同学分析,提出了管理建议以辅助企业与银行的决策制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合作双方合作利益分配不均衡、合作关系不稳定等现实困境,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居民-开发商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了合作双方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合作路径演化问题,同时,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影响合作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资源开发中,合作双方的策略选择既与初始博弈支付矩阵有关,也与合作双方策略选择的初始参数设置有关。其中,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合作收益系数、增大政府补贴、增大违约罚金、减小合作风险,将会有助于合作双方快速达成合作共识、建立合作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对政府及开发商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优化资本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引入政府担保机制;完善违约惩罚机制。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合作双方向着合作的方向进行演化。  相似文献   

16.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针对目前政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立足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实际,运用协同创新管理理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研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对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从封闭式的创新模式、狭隘的技术合作创新向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全面的协同合作创新迈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针对目前政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立足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实际,运用协同创新管理理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研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对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从封闭式的创新模式、狭隘的技术合作创新向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全面的协同合作创新迈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创新型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理论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城市间的协同互动,都市圈日益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推动创新型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新时期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在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创新型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协同方式三个部分;并从自组织机制、耦合机制、网络驱动机制和协调机制四个方面研究了创新型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组织文化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学术界对于何种组织文化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尚无定论,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双元能力的构建对于企业发展也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文化变革与技术创新能力互动演化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组织文化与技术创新方式之间存在适配性,活力型文化有利于探索性创新,团队型文化有利于开发性创新,而市场型文化有利于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并存发展。并且从动态角度来看,在不同时期的战略导向下组织文化的变革路径与技术创新方式之间呈现协同演化的特征,组织文化的变革会影响技术创新方式,企业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也需要组织文化进行相应的转变,在此互动循环过程中,企业构筑了持续成长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生态演化的视角,运用生态演化思想,研究了基于生态演化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型构建、企业发展战略各方战略关系以及企业发展战略演化,为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制定与维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