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只有拥有土地才有价值,才有灵魂"。凡事都有个根本。就像我们常讲的,如果一个国家不尊重宪法,这个国家就少了灵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责任与关爱,这个社会也少了灵魂。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 ,要建设先进文化 ,首先必须多层面、全方位地认识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必须处理好一系列关系 ,在此基础上 ,还应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我们的文化建设“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至于建筑,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对建筑之美进行的讴歌.但,"美"显然不能概括建筑的价值,尤其是老建筑. 关于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还说过一句话:建筑是本石头的史书,它忠实地反应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我想,对于老建筑来说,这是更为确切的表达.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无根之水.因此,今天的我们总是试图通过书籍、文物等媒介,了解历史,追溯传统.如此,单薄的现代人可以少走弯路,敬重祖先,踏踏实实地立于天地之间. 尤其是中国.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代表了东方文明.这种文化的厚重悠长和独立性,使其和西方文化并立于世界几千年.因此,不仅中国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而老建筑,是活着的文化载体.它们是文物,是无声的表白,是无形的文字,是立体的历史.它们是文化的灵魂,也是城市的灵魂.而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灵魂,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4.
<正>一、打好“两个基础”,坚持社会主义企业的方向 11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命脉,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只有这一个基础,那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企业。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灵魂,没有精神文明这个灵魂,物质文明就没有精神支柱。企业的物质文明上不去,迟早会被人挤垮;企业的精神文明上不去,迟早会被自己整垮。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特征和优势的国有大型企业,它不仅要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而且要创造社会效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求所属企业,从创办那天起,就必须打好两个基础:一个是政治基础,一个是经济基础,而且首先要打好政治基础,这是三九的创业、立业之本。 怎样打好这两个基础?在战略决策上,我们每作出一项重大决策,都既考虑经济效益,又考虑社会效益;既讲经济,又讲政治,做既考虑经济效益,又考虑社会效益;既讲经济,又讲政治,做到义利兼顾,在发展规划上,我们坚持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顾明虎  徐永杰 《发展》2010,(4):65-65
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企业,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直接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人们思想的灵魂。人可以不笃信任何宗教,却不能没有信仰的生活。人可以终其一生不走进寺庙教堂,却不能长久地不去面对自己。古今中外,一切社会,一切人,都有一个信仰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能统领人心的精神支柱,大到国家的命运、小到个人的前途,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  相似文献   

7.
王运涛 《魅力中国》2009,(27):191-193
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也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续资源;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运作模式,但一座城市要有更久远的发展空间,不能只靠  相似文献   

8.
钟坚 《特区经济》2002,(11):6-6
<正>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我们认为,理论创新既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又是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要保持长久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理论创新是必然之路。所谓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否则,民族复兴就是空想.九十七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一系列艰巨任务,就在于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而高度的文化自信,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是公民社会的粘合剂。“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我们追求的“和谐”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和谐,但笔者认为“和谐”首先是思想、精神的和谐。要实现思想、精神的和谐,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人不能被狭隘的纯经济学思维所左右,只有跨学科的思维才有广阔前景,只有超越经济学的多维价值取向,才能对未来做出更好的预测。经济不是这个世界和万物的全部,我们要重视经济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不能一叶障目。西方价值在这场危机中日薄西山,新的价值正在形成,这正是我们现在正在求索的。  相似文献   

12.
杨婷 《西部大开发》2011,(1):106-106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发展。所以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思想,心理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基础。一个没有灵魂,没有创新精神,没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对这一个家庭和国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和发达国家都在倡导金融无国界理论。实际上,这是已经强大的金融资本的理论。所谓金融没有国家,也是跨国金融资本的要求。事实上,只有国际货币国家的金融资是没有国界的,非国际货币国家的金融资本是有国界的。我们不能盲目相信这些金融理论。作为一个大国,如果要想获得持久的成功,不能采用这样的理论,而是要在总结中发展和创新自己的金融理论。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是公民社会的粘合剂。“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我们追求的“和谐”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和谐,但笔者认为“和谐”首先是思想、精神的和谐。要实现思想、精神的和谐,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5.
徐斌 《环球财经》2009,(8):114-117
在我们经济决策与执行层面彻底至少是基本戒除“美国溢价”,将是中国从躯体到内在灵魂都实现真正崛起的标志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熊怡 《今日重庆》2012,(Z1):50-53
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城市的灵魂和发展的内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就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直辖市的精气神,用先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宋圭武 《发展》2014,(12):5-5
正转型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化转型;第二个层面是制度转型;第三个层面是经济转型。文化是发展的灵魂,制度是发展的骨骼,经济是发展的肉体,国家要实现发展转型,文化转型是关键。文化不同,必然导致制度选择不同。文化是制度的母体。制度本质是人与人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但博弈与人性有关,不同的人性,博弈结果必然不同。而人性,则与文化密切相关。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规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所以,文化也界定了人性的范围。另外,文化不同,经济交易的成本就不同,因为经济行为合理化的关键是经济主体,而决定经济主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体现。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效益整体偏低,不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也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全国约有5000多家研究开发机构,约有62.5万人,其中,85%的人(约53万人)一年创造不出一项行业中比较先进的科研成果;95%的人(约59万人)一年创造不出一项国家一级科研成果;平均1390人一年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显然,科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创新,须臾不能离开具有意识的“人”,而教育又是激发人的创新潜能的基础和根本。知识创新在中国所遇到的难题在以实物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和以信息传播为中心的信息经济中,要想真正体现生产力的作用,必须首先使其渗透到劳动者的头脑中,使劳动者完全理解和掌握它,再通过劳动者的头脑,使其凝结于机器设备和电子产品里,进而发挥生产力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创新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由于人的创新能力使得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实现“两个转变”,归根结底要靠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必由之路,只有主动创新、不断创新、坚持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两个转变”。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