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牧交错带持续土地利用研究:以鄂尔多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述了持续土地利用概念和农牧交错带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区持续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对本区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界线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农牧交错带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敏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 的战略地位。因此,关于其气候界线及变迁的基础研究,可以为农牧交错带的其他深入研究提供科学支 撑。文章基于北方236个气象站点1980~2009年的日气象资料,依据李世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气 候指标界定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段的气候界线,通过叠置法分析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及气候界线变 迁。结果表明:现今(1980~2009年)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仍呈现出从东北至西南的带状格局,但范围整体 较早期(20世纪80年代前)有所扩张,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错带面积最广。近30年来,农牧交错带 的气候界线东西摆动,但整体上是向东迁移的。变化趋势与该区域降水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东北 段变化幅度大,由于该区降水量减少而向东变迁;华北区的东部变化幅度较大,而其西部则变化幅度小; 西北段则由于该区降水量增加而向西北延伸。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从2001年国家全面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后劲不足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现象;以位于阴山北麓的典型农牧交错带地区——四子王旗为例,在分析农民生活贫困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城镇化步伐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试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形成演变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纵使北京市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的年轮效应、工业化的先导作用、空间区位的边缘效应、城市扩展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催化效应、政治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的作用等8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上土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其形成机制与作用过程,为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带农业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牧交错地带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农业如何持续发展是一大难题和迫切需探索的问题。针对农牧交错地带典型地区内蒙古武川县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生产潜力对比分析角度,提出部分退耕种草养畜,实现农牧高效结合,同时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宏观政策、行业动向、发展路径和市场环境等均发生全新转变的情境下,分析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的演替规律,合理规划农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成为关乎农牧交错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环节。方法 文章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化德县为研究对象,利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农牧业资源配比优劣,外部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农牧产业发展提供分析思路。结果 突出绿色和健康的产业发展理念,以生态化、集约化、链条化、智慧化、品牌化和融合化为原则,打造现代种植业产业链和现代养殖业产业链,创新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产业链,形成现代健康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基础和“三区三线”约束,打造“两轴”、“五区”和“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结论 通过对化德县农牧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明确农牧交错地区农牧业发展应走现代产业要素集聚、产业融合与循环农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采取以城关镇为中心,现代农牧业融合区为外围圈层,农牧业专业化增长极点状相间分布,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程度向外围递减的“类杜能圈”空间结构,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县域农牧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带农户退耕还草意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存在的经济生态问题及农牧结合的特征,在政府对"退耕还草"的农户给予补贴的最短期限即将届满的情况下,应用博弈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如果因国家减少退耕补贴,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基于自己的利益与生存需求是否愿意继续退耕的迫切问题。结果表明当国家降低补贴标准,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不愿意在原退耕的基础上再退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农牧交错典型过渡地带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对象,在VAR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对盐池县农业经济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第一产业与农业劳动人口、畜牧业产值、化肥施用量、农业产值、耕地面积及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劳动人口与第一产业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且农业劳动人口增加对第一产业的贡献度较小;畜牧业、农业与第一产业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对农业经济的贡献度也相对较高,但相比较而言,畜牧业更符合未来盐池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化肥与耕地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但单纯依靠要素增加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对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作用有限且不稳定;由于结构不合理且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目前财政支农支出对促进盐池县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详细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的农村贫困现状、主要问题、致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反贫困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阐明生态用地的涵义,剖析我国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原因,即生态型用地利用不当地过伐过垦过笔过围行为,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生态型用地途管制的重点及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使用制度从无偿、无期限使用转向有偿、有期限使用;土地有偿使用的主要形式是出让,即"批租制";出让这种有偿使用形式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土地有偿使用应建立并推行"土地租赁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基于我国城市化趋势和人多地少的国情,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合理与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城市土地利用的科学水平不高,城市用地无计划的扩张,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效益低,环境问题严重,提出应加强宏观管理,建立规范化土地市场,加强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做好土地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4.
该文在分析栾城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及农牧结构演变的基础上,对当地1984~2006年畜牧业饲料供需平衡及能流效率计算,结果表明:1993年以前域内饲料供给可以基本满足当地畜牧业需要,之后供需差距拉大,蛋白饲料短缺是增加系统外压力的最重要来源。畜产品产出能量的商品率由1990年75%上升到2006年93%,能量产投比先上升后下降2000年后趋于稳定。因此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具有高度开放的特点。随着现代畜牧生产机械化、大规模商品化发展,农工牧良性循环对实现现代集约农牧结合起重要作用,并提出能效分析中重视农牧生态系统环境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反规划"理念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意义,提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适当揉入"反规划"理念的基本应用思路,并从规划概念、规划原则以及与传统规划的区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以城乡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粮食安全格局、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的构建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相似文献   

16.
发展有机农业,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耕地利用方面长期只注重数量的保护,而忽视质量的提高,长期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农用生产资料。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发展秀机农业可以实现用地和养地的结合,而且我国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对发展有机农业,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探寻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法,从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土地利用功能演变驱动机制等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功能演变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对其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缺乏微观、宏观与微观尺度相结合的应用;评价方法较单一;精细化空间分析、驱动机制的研究存在不足。结论 多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对比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驱动机制的辨析、多方法配套分析和多学科结合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规律,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土地利用政策,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遥感影像获取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探讨近30多年来绍兴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变化轨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绍兴市土地利用在1980~2000年相对稳定,在2000年后变化强度逐年增强,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化量增多和类型多样。绍兴市东北部平原和县区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活跃区域,主要是其他类型土地向建设用地转移;(2)1980~2015年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和GDP增长的影响。[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人口和土地面积迅速增加,造成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转化成了建设用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19.
在对崇阳县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明确发展阶段,从而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