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长安 《西部论丛》2008,(12):61-63
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面对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在经济增长减缓、传统制造企业订单下降甚至成批破产倒闭的危难时期,从农民工到大学生、从蓝领到白领,各个劳动者阶层正共同面对着“就业难”这个巨大的现实难题。因此,如何巩固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将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最为重要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最近,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完成的一份《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就业的压力。在此期间.我国共创造了1.7亿多个就业岗位。然而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报告建议,国家宏观政策取向要从  相似文献   

3.
张永华 《中国经贸》2011,(6):161-161
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充满挑战,而加快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然而,经济的长期高增长并未带来高就业,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同时攀升,“增长型失业”成为严重问题,如何在转型期,协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增长的矛盾,备受关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要武  赵泉 《开放导报》2006,60(6):57-62
近来关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相应增长的批评声音很高,本文从经验事实、劳动力需求和就业弹性等多个角度分析,说明一些人担心的“无就业增长”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而且逐渐淘干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走到供求平衡的转折点上,这给经济可持续增长及相关政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国外指数化工资调整的方法,并评价用此方法调整工资的优缺点。文章结合我国职工工资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指数化方式调整我国工资的方案,综合了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情况等多项因素,来共同决定工资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李鹏 《改革与开放》2008,(12):35-36
在刚刚结束的由人民网、中国工会新闻网联合开展的“中国职工十大期待”调查中.20个备选“期待”中,“实现协商涨工资.工资年年涨.要赶超过物价增长”拔得头筹.83%参与投票的网友都选择了这个选项。由此可见,老百姓当前对工资增长问题极度关心,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我国目前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没有真正反映职工的贡献,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相比还有差距,离老百姓的心理预期还有一定距离。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的问题成为了当前工资分配领域的一大焦点。  相似文献   

7.
赵勇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7):155-158
“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都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于谁是优先目标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作者认为,在不同特定的发展阶段,优先目标是不同的。就我国目前来讲,“增加就业”应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而“经济增长”应适度调整其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过文俊 《中国报道》2008,(6):108-108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摒弃了将“民富”与“国富”对立起来的非人性的财富观,取而代之的是将“藏富于民”与“民富国强”融为一体的人性化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9.
“大而全”、“小而全”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曾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解决劳动者就业和改善群众生活,起过一定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所带来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因此,认真研究湖南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大而全”、“小而全”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解决的问题。“大而全”、“小而全”的表现及其危害本文所说的“大而全”、“小而全”,是指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各地区、…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前期的经济增长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减,保增长、保就业和节能减排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显现,短期内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求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会加大,没有更有力的政策协调手段,  相似文献   

11.
王德文 《开放导报》2008,32(2):5-11
我国经济增长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波峰。随着今后采取从紧货币政策措施,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经济增长和就业受到的冲击不容忽视。在工资高增长阶段,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在就业优先的原则下,一系列经济政策既要保持经济在高位上平稳运行,又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并逐步改善劳动者的保护,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一定能带来就业的高增长.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般会带来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还面临着城镇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峰叠加”局面,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在分析经济结构对就业影响的基础上,重点论证了内蒙古近年来高增长下低就业的结构性因素变动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她提出了选一步扩大我区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一个以低工资、高就业;低消费、高积累;高经济增长、低福利增长;高贸易和资本顺差、高外汇储备、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尤其是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带来的后续反应.让这种模式再也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4.
从去年以来,“工资倍增”屡屡被专家学者提及,在CPI连创新高的背景下,深圳的两位政协委员再次提出“工资倍增”计划,当然也会再度成为关注焦点。这样的呼吁很容易博得社会的掌声,“工资倍增”也的确是实现藏富于民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全民减税比“工资倍增”更公平、更容易实现,舆论应该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经济高增长为何带不来高就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了,就业率就提高了。”这是人们很自然的想法,也是世界各国规律性的现象。然而,这条规律如今在中国似乎不“灵”了,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节节攀升,目前已增至约2400万名,而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等待“消化”。“经济高增长带来高就业”的规律为何会在中国失灵?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从劳动力极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内生的技能供给增加会反向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升会缩小收入差距,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工资上升动力,收入差距将又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严雨龙 《浙江经济》2009,(16):39-39
近来,经济日渐复苏的利好消息频传,同时却出现工资增长基准线的“集体下调”。涨跌互现的背后,让很多人感到一种如坠云里的迷茫,引起舆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是无须质疑,也是令中国人高兴的事实;但与此同时,为中国经济高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的劳动力低廉等比较优势,正在递减,而能源、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紧张。导致经济总体成本急骤增长。高增长与高成本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就业矛盾和就业压力日益突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加快“三化”建设进程,能够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发挥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双赢”目标。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支撑,也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载体。从我国就业发展的长期走势来看,就业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如果就…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正向关系。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经济却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现象。本文对吉林省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