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3月19日,微软首席执行官巴尔默(Steve Ballmer)最终伤心布鲁塞尔,3天的交锋都没有搞定欧盟竞争委员会专员(EUCC)蒙提(Mario Monti),只好带着一张面额4.97亿欧元的罚单,黯然离开。  相似文献   

2.
叶仁浩  和阳 《创业家》2013,(2):104-106
叶仁浩是中华网创始人叶克勇的儿子,他说父亲并没有在事业上帮他多少。他自己的创业比父亲更成功。  相似文献   

3.
《浙商》2008,(11):106-106
有位男童很爱吃糖,但他的父亲很穷,没有能力经常买糖给他吃,而小孩不懂事,经常向父亲要糖。父亲想尽办法去制止他,决定请住在他们附近的一位贤人劝他的孩子停止吃糖。  相似文献   

4.
<正>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而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  相似文献   

5.
父亲才六十五岁,刚刚到了该享福的年龄,好日子也刚刚开始,然而无情的病魔——肺癌夺走了父亲原本旺盛的生命,吴庆华无奈的痛苦着、恨着,他痛苦自己有多少钱也换回不了父亲的生命,他恨害死他父亲的罪魁祸首——香烟;他更无奈自己无法改变香烟的寿命比父亲的寿命还长,直到有一天……  相似文献   

6.
生意经     
《饭店世界》2009,(4):27-27
父亲临终前,交代给儿子赵国明一句话:“一定要招待好齐叔。”这句话让赵国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可对自家的生意为什么好这个问题,父亲始终不说。赵国明曾多次问过父亲,父亲只是说,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人做好了,生意自然就好。这算什么经验?赵国明觉得父亲在故弄玄虚,一定是怕他知道了,禁不起同行的旁敲侧击,把自家秘密透露出去。他想,等父亲把生意交给他时,自然就会告诉他经营的秘诀了。  相似文献   

7.
智慧故事     
《品牌》2008,(4):66-66
<正> 1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以为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边,3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3个月里面,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  相似文献   

8.
面具与笑容     
父亲其实是儿子来到世上后的第一个"玩具",一方面,父亲的强大让他感到安全,另一方面,父亲在父子游戏中有意表现出的顺从、笨拙、滑稽,让他感受到一种力量感和成就感。现在,这个"玩具"没有了。  相似文献   

9.
父亲卖瓜     
父亲六十岁了,他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的艰辛让他越发苍老。他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钱供我读大学。今年夏天骄阳似火,父亲在街边摆了个西瓜摊。他每次用板车从市郊的瓜农那里拖回一车瓜后,都会累得腰酸背痛。卖瓜的利润很低,为了能够及早把瓜卖出去,他一刻也不敢休息,很早就出摊了。一天,我们高中同学要在父亲瓜摊斜对面的一家餐厅聚会。当我从父亲手里接过用于聚会的30元钱时,我觉得沉甸甸的。我独自坐在餐厅靠窗户的椅子上,心不在焉地听同学们高谈阔论,时不时地望着窗外。透过窗户,我看见父亲的瓜摊前冷冷清清,父亲在如火的烈日下,肩上搭着…  相似文献   

10.
面具与笑容     
父亲其实是儿子来到世上后的第一个“玩具”一方面,父亲的强大让他感到安全,另一方面,父亲在父子游戏中有意表现出的顺从、笨拙、滑稽,让他感受到一种士量感和成就感。现在,这个“玩具”没有了。  相似文献   

11.
王跃文 《华商》2014,(15):75-75
作为一位瑶族诗人,黄爱平的诗歌里有一种强烈的对瑶族文化血统的追忆,对瑶族文化虚根的抗拒。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是瑶族的血液,瑶族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注定了他诗歌灵魂的沉重和苍凉。他不断地用诗歌追问、寻觅,试图印证他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执著而又迷惘。他在《父亲回家》‘诗中这样发问:“谁是他的父亲/谁给他讲述已经逝去的秋天/讲述鸟巢与河流/劳动与汗水/谁会告诉他/生活是一件严肃的事?”诗人在急切的追问之下,又说:“父亲……我不认识他/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诗人对父亲的渴求和追念是那么焦灼迫切,而父亲在他眼里却又那么的模糊。父亲只能在诗人的遥想中出现,作为诗人的自己,却“不知道他的脏脸和烟卷/更不了解/他的酒量和哭泣……”诗中的父亲是一种隐喻,是诗人对瑶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日渐失传的伤痛,是对日渐模糊的瑶族特征的沉重喟叹。父亲是根,根的缺失使得诗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变得惶惑而茫然,所以他在诗中说,“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  相似文献   

12.
龚细鹰 《华商》2014,(8):1-1
一天,与一位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我便把父亲接来一起吃。父亲是个寡言之人,吃饭期间,他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很少插话。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我愕然,问道:“爸,怎么了?”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我与他合作过几次,对他印象不错。  相似文献   

13.
延伸的天梯     
正这是一个早就发生在无数对父子间的故事雅各和约瑟是一对聪明的父子,然而,父亲雅各的聪明更多地表现为算计别人,为自己谋利。他算计自己的兄长,趁着兄长以扫短缺的时候,用一碗红豆汤贱价购买其长子权;他算计自己的父亲,利用父亲在病中的昏聩,来骗取父亲的赐福;他算计自己的舅舅,即岳父,侵吞了他家的羊群;他甚至算计天使,扭住天使不放,要求对方给了祝福之后才放手。与之相异的是,雅各的第十一个儿子约瑟的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父亲是开拖拉机的,在工地上帮包工头运材料。一天,他上工地运槽钢,一个工人(与我父亲认识但不是装卸工)主动帮忙,站在拖拉机后面指挥我父亲倒车,我父亲倒了一段后,他喊再倒一点。他没有意识到后面已没有退路,我父亲也不知道,刚一倒车就把那个人撞倒在墙上。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处理说我父亲要负全责。我想,虽说我父亲的责任很大,但那个人不是装卸工,指挥倒车应该清楚自己所处位置的危险。请问,他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工地包工头是否应该负连带责任?读者陈丽晋陈丽晋同志:您好,鉴于您对该事件的陈述较简…  相似文献   

15.
南在南方 《华商》2014,(10):46-47
“时间像个推子,一不小心就把头发畔儿向后推了半尺!”他刚大学毕业那年,回到老家,父亲摸着自己光秃秃的脑袋这样对他说。他脸上虽然笑着,心头却忽地一软:那一刻,他坚定了要把父母接到城里的打算,谈不上让他们享福,但至少在身边有个照应。60岁的父亲却再次坚定地说“不”,说以他的身体,再劳动个10年根本不成问题。父亲说:“与其去城里拿个木剑练太极,不如拿个锄头在乡下种地。”他想再劝,父亲来一句:“人挪活树挪死,我就是一棵树!”言下之意,去城里等于要命。  相似文献   

16.
张代 《致富天地》2007,(10):10-10
小邓老家在云南省镇雄县,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母亲在农村。他小的时候,由于父亲收入不高,一家4口只能分别蜗居在农村和父亲单位一间很小的居室里。尽管日子过得很苦,父母却把心血全都倾注在了他和弟弟身上。1999年,他考上了一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每年需要几千元开支,而身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又在一年前下了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保喜15岁那年父亲去世。他继承父亲的手艺,在生产队里磨香油。一年下来,一家人过年连件新衣服都难穿上,他暗下决心,将来政策允许单干了,一定要大干一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把父亲当年留下的那盘石磨搬出来,开始实施自己的梦想。开始时,为买芝麻,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唐县的大小集市。每次只能驮百十来斤。有时半路上下起雨  相似文献   

18.
一个大学生,在两年的时间里,靠养殖仿野生甲鱼年销售额达到800多万元,同时,还带动100多户村民一起致富。他是如何做到的?这一切都缘于父亲的一次被骗。父亲被骗成为他创业的动力这个年轻人叫刘晓飞,他的老家浙江省松阳县上河村是中华鳖种苗繁育专业村。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靠繁育销售甲鱼苗赚钱。当时,刘晓飞的父亲是村子里最早开始孵化甲鱼苗的人,有8亩多种苗繁育孵化池。据  相似文献   

19.
《致富天地》2006,(11):40-40
田树文是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山东普通农民,一年前,他利用自家小小的院落办起了一个袖珍家具生产厂。他的父亲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老木匠,而他做的第一辆袖珍马车参照的实物,就是他父亲30年前制做的大马车.  相似文献   

20.
人生路上多磨难 再多坎坷也乐观 山东东营的冯祥伍曾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但这一切都因为父亲的突然离去而改变。他13岁那年,老实厚道的父亲是在帮人劝架时被人推到车轮下,当他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离开了人世。父亲离去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他还有一个5岁的弟弟,懂事的冯祥伍就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冰棍挣些零钱来补贴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