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敏子 《魅力中国》2013,(14):39-39
《启蒙辩证法一哲学片段》是霍克海默(1895—1973)和阿道尔诺(1903—1969)在20世纪40年代初流亡于美国期间合写的一部著作。在同时代人还在期盼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胜利时,两位作者就深刻地诊断出:“启蒙转变成了实在论,转变成了事实的神话,转变成了知性与敌对精神的一致。”战后的世界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诊断,《启蒙辩证法》也因对现代性的深刻批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思想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董俊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1):164-166,176
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系统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系统内各要素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文章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四个方面探讨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吴勇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140-142,149
高校BBS已成为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有重要影响。高校应积极探索利用高校BBS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升华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董俊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8):193-194,215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使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然而,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目标。课堂教育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认知前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体验载体;校园文化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情感升华;网络传媒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崭新阵地。  相似文献   

5.
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独生子女大学生因自身所处的家庭结构影响而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情形。文章在对衡阳市部分高校500多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没有道德作为坚实的伦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没有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经济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持久的后劲。作者认为,道德经济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经济人的生态意识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实施全民生态教育是道德经济人生态意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丽红  吴景川 《魅力中国》2009,(17):150-151
在马克思主义精典著作《反杜林论》的《道德和法》这部分当中,恩格斯从永恒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形而上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些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的主流是令人满意的,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现状。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方面均有需要改进之处。文章试图从道德教育理念、方法和教育合力三个方面探索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当代技校生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而道德社会化又是技校学生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对新时代的技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强化技校学生适应社会建设,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道德越轨主要表现为违反社会公德、学校纪律和法律的各种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等社会控制手段,确立并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道德层面的社会设置,可以有效缓解和克服大学生道德越轨的两大社会根源--文化堕距和道德失范,进而确保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施扬 《魅力中国》2011,(5):305-306
霍桑复杂的道德思想观体现于他在罪,救赎,惩罚三者中的纠结,在人性与神性中的挣扎,以及在个人追求和和社会准则之间的斗争三个方面。本文将对霍桑的道德思想观做一定的探讨和分析,并进一步解释其复杂的道德思想观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感的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道德形成上的作用,有关美德的品质及美德形成的制约机制等方面论述的解读,认为道德感觉的形成是从人的平常的生活中产生的,道德感觉形成的主体是自由的个人,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其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着契合性和传承性。由此得出包括必要的制度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和必要的法律约束机制等几方面对我国目前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政府能否在道德上作出表率,是建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社会的关键,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体和保障。政府要在道德上作出表率,就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化建设,把道德政府作为行政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政府的道德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的制度和体制的道德化;二是公务员的道德化。本文仅对公务员的道德建设进行浅议。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与世界》2017,(27):F0002-F0002
新学期就要开学了,“部编本”新教材就要开始使用啦!  相似文献   

16.
17.
张炜丽 《魅力中国》2014,(14):92-92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曾国藩家书》中蕴含的“勤、谨、廉、恒,万事之本”、“‘孝致祥’,和兴旺”等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思想,揭示了这些思想所具有的丰富的道德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意蕴,并针对这种社会化的意蕴及其影响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以期取其精华,为现代家庭教育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王茜茹 《魅力中国》2011,(5):427-427,423
夏目漱石被誉为日本的国民大作家,鲁迅则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两位伟大的作家对本国的知识分子与人性的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本文以夏目漱石的《门》与鲁迅的《伤逝》为例,试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叛离主题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晶 《魅力中国》2011,(20):179-179
我国《物权法》经历了15年的立法过程,终于于2007年通过并实施。它是一部我国对土地上房屋所有者权利作出明确规定的法律。事实上,任何法律条文的应用,都有相当长的时间去验证和完善,相对于城市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法律条文仍需进一步健全。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感的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道德形成上的作用,有关美德的品质及美德形成的制约机制等方面论述的解读,认为道德感觉的形成是从人的平常的生活中产生的,道德感觉形成的主体是自由的个人,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其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着契合性和传承性。由此得出包括必要的制度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和必要的法律约束机制等几方面对我国目前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