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力量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理论,而且也让边区各阶层人民获得了广泛而真实的人权。而边区的人权建设有着其必然的动因: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摩擦对边区的人权造成了直接威胁;土匪武装的袭扰破坏和鸦片的种植吸食使边区的人权面临着现实威胁;经济社会的封闭落后和对人权的任意侵犯使边区的人权保障受到了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孜孜追求激发了边区人权建设的内生动力;抗日救国和推行宪政的时代潮流为边区的人权建设提供了重契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老有所养方面主要包括老年物质保障和老年服务保障两个部分,老年物质保障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如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五保户制度、老年救济的实施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而老年服务保障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老有所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淮北根据地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连年战争的摧残,使得边区灾害频繁发生,给根据地军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为了战胜灾荒,改善民生,支持长期抗战,淮北边区政府和新四军第四师通过“思想救灾”、生产救灾、社会救济等方式,有效应对了灾荒给根据地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善了人民生活,扩大了党在边区的影响,增强了党在淮北根据地的威信。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保障边区人民的生存发展权、民主自由权和社会文化权等人权方面进行了伟大的实践。最终,陕甘宁边区成为了抗日的模范、民主的模范和人权的模范。陕甘宁边区人权保障的实践对我们今天注重人权、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学斌 《开放导报》2006,(4):I0013-I0015
一、树立法律权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条件,又是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外在标志。法制建设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作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坚决打击和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保护人民。法律还通过解决人民内部的各种纠纷和矛盾,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人民的内部团结,促进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6.
论抗日根据地劳动立法与劳工权益的保障肖周录一、抗战时期边区劳动立法的基本方针和出发点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民主政府的劳动立法,是苏区劳动立法的继承和发展。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工农民主政府,根据中国共产党六大提出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延安时期,环境艰苦,条件困难。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地发展了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不仅为边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抗战建国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准备了干部和技术力量,并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8.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的一个亮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突出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发展》2006,(6):F0002-F0002,I0001
社会救助体系是我国在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而建立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民政部的充分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省民政厅真抓实干,使全省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0.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美国金融危机凸显、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殃及国民众对未来前途深感担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却独树一帜,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文化”的战略构想,迈开了“既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的新步伐。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开展社会养老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现就如何开展社会养老工作发表我之浅见。  相似文献   

12.
徐明  陈文博 《改革》2023,(4):144-153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学理基础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的精髓。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从现实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现实之基是立足本国发展实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实践进路要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全面领导、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实现以共同富裕引领社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增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保证政府权力在法律范围内行政,以保障公民之正当权益,加强人权保障和救济,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当前行政执法在人权保障问题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行政法制建设应当把保障和促进公民权利作为核心内容。一是要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提高人权保障法制化水平;二是要严格依法行政,提高人权保障意识;三是重视侵权责任追究,落实侵权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4.
刘权 《走向世界》2012,(33):22-23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15.
刘小燕 《北方经济》2007,(10):23-24
一、建立农牧区社会保障网络的必要性 (一)建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网络是实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变革的重要内容。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及其家属享受企业保障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农村、牧区实行的是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救济、“五保”户供养和合作医疗等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社会救济面进一步变窄,救济水平偏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市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柱,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社会和人心的稳定。陕甘宁时期,为改变边区落后的经济状况,满足生存与抗战的物质之需,中国共产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商业,边区的市场发展也逐渐繁荣兴盛。回溯这一时期,尤其是在与苏区时期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市场的衰兴往往与政治理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学斌 《特区经济》2006,(5):I0001-I0003
一、法制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法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太平盛世的条件,又是稳定、盛世的外在标志。法制建设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作用。首先,社会主义法制是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保障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坚决打击和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保护人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逐渐形成和不断变化,同时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在生成新的社会认同,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成为了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认同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构建的基本内涵可以从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志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的建构路径应该注重一定历史时代下的社会环境因素、把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集体记忆要经过反复选择和实践等方面。在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提供了价值目标追求和人文关怀指向、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提供了行为动力和举措缘由、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认同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新闻媒介、文艺作品、政治鼓动、政治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发挥了巨大的政治效能,它传播了先进的政治文化、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政治素质、加强了边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政治认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教育工作,为边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了思想条件,同时还促进了边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坚定了人民统一抗日,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政治觉悟,同时也是发展边区综合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