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达斡尔族学会理事乌力斯·卫戎同志所著,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齐齐哈尔达斡尔述略》一书最近在我市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
谭彦翘 《理论观察》2005,(1):126-127
城市以人为主体,是人口、活动、设施、物资乃至文化等高度集中并不断运转、开放的有机整体。齐齐哈尔城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经康熙帝批准在嫩江东岸卜奎站地方选址修筑的。卜奎村和齐齐哈尔城都不存在从嫩江西岸东移的问题。近年来有人提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区雅尔塞乡哈拉村附近的古城遗址是金代的庞葛城,缺少史料依据。特别是卜奎不是庞葛的谐音和音转。乌古敌烈统军司和招讨司设在何处?也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鄂忠群 《理论观察》2009,(6):140-141
“乌钦”,也称“乌春”,是达斡尔族民间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乌钦”之称谓,由于达斡尔族集居区域的不同,语言发音亦略有差异,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地区称“乌钦”;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称“乌春”。尽管这一曲种的称谓发音略有差异,但是演唱形式、传统曲目、音乐特点等方面,基本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位于嫩江西岸 ,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幅员面积 2 0 78平方公里 ,17.1万口人 ,辖 8个乡 (镇 )和 1个街道办事处 ,是全国市辖区中唯一的达斡尔族区。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 ,经政务院批准 ,195 2年 8月 18日在阿伦河畔成立了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成立大会前 ,中央派来的以彭泽民同志为团长的慰问团抵达卧牛吐。成立大会的当天 ,中央慰问团的同志与达斡尔族同胞共同欢庆以达斡尔族冠名的政权机构的成立 ,时任黑龙江人民政府主席于毅夫宣读政务院的批文 ,黑龙江日报社、黑龙江人…  相似文献   

5.
冯永谦 《理论观察》2004,(6):119-122
位于今嫩江西岸,东南与齐齐哈尔市中心直距二十华里的哈拉村古城址,始建于金代.今天齐齐哈尔市的发展,即是哈拉城的历史延续.经过考证,哈拉城址为<金史>所载的庞葛城,庞葛城始建之年也是齐齐哈尔建城之年.据<金史>记载,乌古迪烈部迁至庞葛城为公元1125年.依此计算,2004年,是齐齐哈尔市建城879周年.  相似文献   

6.
梅里斯达斡尔族文化是黑龙江地域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城市进程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达斡尔民族文化面临失传与湮灭的危险。探讨如何在社会发展中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达斡尔民族文化,不仅是丰富文化资源、保留民族文化基因的任务,也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原有文化都在经受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达斡尔族所经受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震惊”是相对独特的.笔者于2013年-2014年在齐齐哈尔市三间房村、莽格吐村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试图从微观角度观察达斡尔族乡村妇女观念的诸多变化,进而了解乡村达斡尔族经受的文化冲击和由此开展的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吴岩  马翠茹 《理论观察》2013,(11):83-84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文化.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民族语言消失这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也会逐渐的销声匿迹.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我国三大达斡尔族聚居区之一,保持着很独特的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和民族节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通信的发达,新一代的达斡尔族青少年掌握达斡尔语的越来越少或者是越来越不熟练,大多数年轻人是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长大的.这种在达斡尔本族人之间使用和掌握达斡尔语的衰退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本文以传承达斡尔族的语言和文化为出发点,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为对象,研究了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教育问题,以使我市优秀的达斡尔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受历史,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达斡尔地区民族文化与原始达斡尔文化及其它地区达斡尔文化有所不同.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达斡尔民族文化受满汉文化影响较深,本文主要研究达斡尔族猎户时代服饰及造型,后期民族融合阶段服饰及造型和工业时代民族融合的服饰及造型.总结归纳其服饰款式、色彩、纹样、材质、造型特征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泽  敖红 《理论观察》2010,(3):130-131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创性: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民族精神、记忆民族历史的功能,正是这种功能才使得民族文化的血脉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达斡尔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民族文化的北疆少数民族.在保卫北疆领土、开发嫩江流域、建设齐齐哈尔城等许多方面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当前研究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伊兰孛”是满语,译成汉语为“三家子”,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的一个满族聚居的并仍能讲满语的村落,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民族乡,距齐齐哈尔市95里,旧名“上三家子”。“三家子”村是黑龙江满族人在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村屯,距今己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著名满学家金启孮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专程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到“三家子”村考察,“三家子”村的满族老人向他讲述了“三家子”村满族的来源:“三家子”村的满族原来居住在吉林,据传都是从长白山迁来的。康熙初年,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  相似文献   

12.
《理论观察》2003,(3):128-128
雅尔塞粮库地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始建于1964年,是齐市粮食局直属企业,主要负责梅里斯区8个乡镇的粮食接收储存任务。经济区内的粮食商品量为25万吨左右.品种主要有玉米和水稻,库位于粮食生产区,库内占地面积8.95万平方米,现有房式仓四栋,砖园仓一个.仓容1.5万吨,储粮场地6万平方米。粮库现有职工76人,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有悠久的历史,达斡尔族,是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古老民族。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至少在辽代就是我国北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4.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 1 988年 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的市辖民族区 ,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嫩江右岸 ,是全国唯一的市辖达斡尔族区。西邻富拉尔基区 8公里 ,东与齐齐哈尔中心城区隔江相望 ,面积2 0 78平方公里 ,人口 1 7.1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2 .1万人 (达斡尔族人口 1 .2万人 )  相似文献   

15.
郭旭  刘彦明 《理论观察》2010,(2):151-152
嫩江流域是多民族集居区,除了汉族之外,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都在这里繁衍生息、生活生产。这里的少数民族同其他地区的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其中的民歌以独具的特色、独有的风格成为这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达斡尔人》以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民族文化为背景,采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乌钦"穿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哈库迈勒"歌舞作尾,艺术地再现了嫩江流域达斡尔人民原汁原味的生命意识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达斡尔族,在汉文历史书籍中,始见于1667年的《清实录》,书中称“打虎儿”后又有“达呼里”“达古尔”等不同记录。成书于清朝初期的蒙古文书籍中也有于达斡尔族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的活动记录。现在有不少学者根据乾隆皇帝“大贺氏”说,认为达斡尔族就是大贺氏的后裔,有的学者进一步展开认为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人。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达斡尔族歌舞是达斡尔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亦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丰富与完善着自己。  相似文献   

18.
没有齐齐哈尔城时,就有达斡尔人住在这里,这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从建城那一刻起,达斡尔人就和她同呼吸,共命运,一直到今天。这方土地养育了这个民族,这个民族也为她奉献了一切。  相似文献   

19.
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随着民族融合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在与世界接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达斡尔族民歌文化不断面临着新的困境与挑战,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期。要做好达斡尔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要挖掘体内涵,阐释旋律风格,解析困境原因,探究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0.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