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西方世界金融危机之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理性、预期理性与整体理性等的缺失,导致世界经济的严重失衡;要尽快摆脱全球性金融危机,必须对经济理性从哲学上进行反思,批判考察经济理性与金融理性人,正确揭示金融理性人的内涵,科学建构金融的价值理性、预期理性和整体理性。  相似文献   

2.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反全球化的反思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另一种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全球化,两种全球化同时并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着向前发展.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反全球化又呈现出很多新特点,这引起了我们的很多反思:反全球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发生的条件还依然存在,人们通过反全球化表达出来的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对自己的利益受损的不满,透露出对生存和安全的担忧.同时,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全球化反对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霸权和经济强权,并不能阻止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全球化也给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为了防止危机重演就要重建世界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监管、规范资本理性,但是,要在反全球化过程中倡导公平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3.
资本作为一种能够实现自行增值的价值,其逻辑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基础,并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意识形态";作为资本宗教性质集中表达的资本拜物教,催生财富幻象化,引发资本的自反性并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基于对资本逻辑的深刻洞察,马克思运用经济哲学的方法,系统地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悖谬性质,并深刻地揭示资本世界自我否定和自我瓦解的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对于超越资本逻辑、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欧美,波及世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也促使众多的学者从学理上反思这场危机的根源和土壤。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发生了问题,具体来说是新自由主义提出的“华盛顿共识”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这是有道理的,但仅仅局限于经济这一点上,显然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经济学界发起了一系列深刻的辩论,其中对于当前的经济状态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成为这次辩论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认为,美国的消费型社会已经遭到了市场原教旨主义政策的侵蚀.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需要上溯到里根政府的自由化政策,呼吁奥巴马政府效仿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社会进行重塑.中国当前正在进行内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型,美国的经验与政策大辩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前,环中国圈国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但因为环中国圈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其主要资本来源于世界金融市场,而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分为进出口行业,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加严重,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因此,认真总结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教训,避免悲剧的再发生对环中国圈的经济发展就显得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被认为是继大萧条后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动荡。本文以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此次危机爆发的本质进行剖析,认为危机爆发的本质性原因是在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下加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质疑,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这一"原本"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总体生产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坚持了一种生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生产是总体",生产的这种总体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生产的过程、结构、环节及其社会功能上.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域来审视当今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其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生产背景.在消费社会,符码并非取代物质生产而完全居于主导,而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社会仍旧遵循着资本生产的逻辑,它本身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著名的左翼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施韦卡特对资本主义"无可替代论"进行了批判,对资本主义、资本家和资本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再界定,对新古典经济学辩称的资本家提供资本应该获得超额回报的观点进行了辩驳,维护了劳动创造价值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所处的历史方位是金融资本主义。金融垄断理论是判断资本事义历史方位的基础。全球金融危机实质上是金融资本主义危机。金融资本主义财转轨国家同样带来冲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经济的基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来阐述危机的存在和必然会爆发的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和信用飞速发展,不仅会延缓危机爆发而且也会加深危机的程度和广度。欧洲债务危机本质上是经济危机,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转移了生产过剩,其中部分成员对大国存在依附关系,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资本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危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形态发展到国际金融资本时代,以虚拟资本为存在方式下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金融资本扩张过程中,通过两个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基础:一是在货币领域,以美元符号化为基础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的建立,解脱了实物对资本的束缚,货币纯粹脱离开贵金属,虚拟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造成了全世界的虚拟经济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资本的依赖;二是在生产领域,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内安排产业结构,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资本主义的统治体系中,造成了全世界在实体经济方面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实体经济的依赖。金融自由化成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流动的纽带,使得全世界的经济循环流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循环圈。国际金融危机不过是这一体系出现问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政策应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主张对经济危机实行标本兼治的理论,它既主张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铲除经济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也主张在经济政策方面让各种金融创新和政策工具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从经济政策方面应对西方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建立和加强相应的监管,让金融创新立足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一步融合,既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金融危机: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详细地分析论证了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作者认为 ,东亚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中的“高速病”和不适当的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必须采取稳健和谐的经济发展战略 ,及时地纠正宏观经济失衡现象 ,健全和完善融资制度 ,选择灵活的汇率制度 ,审慎地对待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 ,全面地防范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世界金融危机历史,可知现代金融领域的竞争具有规模大、暴力性、预谋性与目的性等战争特征。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条件下,将金融学与战争学相结合创立金融战争学学科体系,对完善金融理论、保卫国家金融安全有着重大意义。金融战争学学科应当包括金融战争观念、面貌、准备、实施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汾酒商人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汾酒商人的历史进行研究,探讨了汾酒商人在近代中国商人资本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影响后,如何由商人资本成功地实现了向现代工业资本的转变。汾阳商人由于多经商于天津与俄罗斯等地,受国外资本主义影响较深,因而能够大胆地引进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家族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的决策者要抓住机遇,果断抉择。特别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小的家族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改变自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办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资本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社会经济根源始终是相对需求不足,虽然引爆具体原因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发展的结果使危机的同步性提高,因此高贸易依存度使中国不可能独善.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一般阶段,而危机阶段又包括九个段落,并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认识危机、认识中国自身优劣,才能克服危机.但是,克服危机还需要马克思学派的正确理论指导,需要根据中国实践选择突破口和经济杠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中阐明的是利润率下降与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并不必然适用于每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对于2001年以来经济危机酝酿阶段的实证研究表明,实际的经济运行方式与规律中所阐述的利润率变化趋势、利润率变化主导因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趋势以及资本价值构成变化与利润率变化间的相互关系等诸方面均不一致。但通过对比观察1970年以来历次经济危机酝酿阶段与2008年经济危机酝酿阶段在以上方面表现出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释2008年经济危机的发生根源,同时也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恢复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