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承接的联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长江流域经济带担当起拉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双重重任。“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江上游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契机和可能。长江上游经济带应立足自身产业发展优势,主动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向长江上游经济带转移。  相似文献   

2.
刘慈音 《中国经贸》2014,(22):38-39
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存在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低度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文章从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概念、范围界定入手,在分析了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外向型经济和推进产业向高度化发展是核心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重庆与世界》2010,(5):8-9
在重庆北部新区和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有一块战略定位为: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形成"一门户两中心三基地",即: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4.
《重庆经济》2004,(3):12-14
长江上游经济带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规模较大,产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经济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5.
培育长江上游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对长江上游经济带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五大特点,提出了战略目标及空间发展战略构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区域大背景出发,重点分析重庆的优势产业以及这些优势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区域协作角度分析解决重庆以及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产业承载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能源、岸线等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屏障。像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人口比较密集,但是耕地比较少,适合开发的空间非常小,生态非常脆弱;还有四川西部地区,像甘孜州、阿坝州,也是山高谷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应该重点是保护,而不是开发。还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重庆与世界》2015,(22):16-17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位于长江上游,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内河水港。而近年来贯通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则从陆路,将重庆与欧洲紧密连接起来,共跨越六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雷起荃 《中国西部》2008,(1):172-172
四川是西部大开发中国家重点建设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主体之一,是西部三大经济带(区)中西北“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西南“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衔接区和战略接替区,在中国西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开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地位。最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赵曦教授著《中国四川工业化发展研究》,着重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集群与产业整合、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理念、战略思路与实施途径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重庆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同时又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王飞 《改革与战略》2008,24(8):111-115
国际产业转移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两种主要方式。文章以我国1983—2006年的数据,对第二产业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表明,第二产业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第二产业比例的Granger原因。因此,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流向、产业竞争看甘肃工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数量分析为基础,从投入产出、区位比较优势、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竞争力等多角度分析甘肃工业结构。研究发现,甘肃大部分工业行业对域外产品依赖性较强,多数产业缺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不明显,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后劲.如何振兴甘肃工业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细化研究了产业集聚的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MAR外部性与企业出口贸易决策和出口贸易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Jacobs外部性、Porter外部性与企业出口贸易决策和出口贸易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探索集群存在的原因,西方学者倾向性地认为产业集群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比批判论证法对国外案例进行批判性分析来重新探讨西方主流观点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聚集和物理性聚集有着本质区别。以此为立足点来说明是否采用集群发展这个模式应该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切莫盲目模仿。  相似文献   

17.
深圳的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凌 《开放导报》2004,(1):83-86
深圳没有发展汽车工业也许是一大遗憾,但是,深圳在汽车电子、汽车模具方面却有良好的发展条件。若是能利用其电子信息硬件制造优势,在汽车供应链条上占有一个重要位置,其产值和利税并不比一个汽车厂低。国际性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周期性趋势。到了下一个国际产业转移周期,深圳不但会接受更为高新的产业前来落户,而且也会成为产业转移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本文以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为例并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结果支持了这一基本判断。本文研究还发现,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嵌入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并最终在产业结构转换值、就业结构转换值、经济效益转换值、摩尔结构转换值以及结构熵指数等方面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9.
产业融合集群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韧性。针对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以产业链理论、产业韧性理论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水平,探究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机制。研究发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产业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产业协同创新亦可显著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系中起显著调节作用。从产业融合集群、产业协同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为我国制造业提升产业链韧性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新产工特”制度是为实现倍增计划和据点开发构想而实行的区域开发政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的大中型重化工业基地,实现产业在空间的聚集,解决大城市产业和人口过密问题,缩小地区间的差距。高速增长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本目标;但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转变的情况下,继续长期实行该政策就不合时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