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是3月5日,学雷锋日让我们重温雷锋精神,传递正能量!"2014年3月5日早晨,福建省特检院总经济师在省特检院管理群里发出倡议,赢得大家纷纷"点赞"。"雷锋"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雷锋精神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在省特检院,弘扬雷锋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贯穿在全院全体人员的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2.
孙士云 《中外企业家》2012,(21):175-176
雷锋精神传承了50多年,雷锋精神倡导的传统美德已经深深扎根于人心。但是,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做好事"与"不做好事"往往得不到预期的评议之声,而是恰恰相反。这种乱象背后的缘由不外乎社会缺乏现实的公平正义和人道关怀,而这并不是仅仅靠道德就能做到的,更需要制度作为保障来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此后,几代领导人始终重视雷锋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弘扬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相似文献   

4.
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曾为三人题词:白求恩、刘胡兰、雷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仅为一人题词,那就是雷锋。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雷锋"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称谓。"雷锋"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象。雷锋精神成为不断传承、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财富,成为影响熏陶社会民众、标识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雷锋精神在广  相似文献   

5.
1963年3月5日,《中国青年》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时间,雷锋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学雷锋运动席卷大江南北。雷锋精神作为时代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可曾几何时,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和拜金主义的冲击,雷锋精神蒙污染垢。人们在追逐物欲、金钱的过程中,忽略了对精神家园的耕耘,使它日渐荒芜,形成"万花  相似文献   

6.
学习郭明义精神就是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就是传承和弘扬鞍钢精神。作为"雷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和"沸腾群山"发源地、"劳模辈出的地方",鞍钢矿业公司弓矿公司党委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实行"四学"模式,不断深化"弘扬雷锋精神,争做郭明义式员工"活动,大力弘扬鞍钢精神,全方位打造凝心聚力奋发向上的"弓矿力量",在打胜扭亏控亏增效攻坚战  相似文献   

7.
杨青舟 《价值工程》2011,30(32):125-126
一些时候,人们忽略了雷锋精神的成长历程和智慧内涵,学雷锋多表现为完成任务而"做秀"。雷锋精神成熟于人民军队的大熔炉,具备浓厚的时代气息以及"修齐平治"儒家内涵,与高科技云集、集约型生产的中国石化的企业文化和目标高度契合,因此极具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雷锋已经离开我们50年了,但雷锋精神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不衰,始终镌刻在人民的心中,激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 雷锋精神之所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长久魅力,是因为雷锋精神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和人类文明最直接的反映。充分认识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用雷锋精神引领企业文化,无疑会使我们的企业文化更鲜明、更丰满、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全社会立起了一个道德标杆。而在传承雷锋精神的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趋利思想、自保意识、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在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和践行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困惑和误解。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雷锋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我们必须强化意识、加强宣传、努力践行、建立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雷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体现。在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科学发展,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要求和一矿大力打造"四型矿井"的新阶段,倡导雷锋精神,是提高一矿万余名职工文明素质,增强职工爱业、爱企、爱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激发一矿人创新意识、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助推一矿始终保持安全稳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崇高志愿。  相似文献   

11.
由洪涛 《活力》2012,(5):16-17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学习雷锋精神.不仅是要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更要深刻体会和认真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把雷锋精神融入本职工作之中。使雷锋精神更具有岗位特点和时代价值。近年来,讷河一中一直致力于把弘扬雷锋精神和学校工作有机融合,让雷锋精神融进学校所有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雷锋精神的传承。 一、弘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雷锋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体现着公民社会公德,它现在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仍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如何把握和传承雷锋精神,如何弘扬和发展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这些应当是这个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雷锋精神的当代解读首先,学习雷锋以关心、关爱他人为乐的高尚品质,有利于社会倡导、践行利他行为。利人、利己和利私、利他,是我们  相似文献   

13.
30多年来,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有难以数计的人们在默默地奉献着。但毋庸讳言,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车祸现场过往车辆不愿停下来"救死扶伤";寻人寻物,没有报酬无人肯出力;生产领域中的假冒伪劣成灾;生意场上背信违法严重;行业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盛行……。有认为,这些现象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因为市场经济讲等价交换,讲物质利益原则,讲有偿服务。因而,有人提出疑问:学雷锋活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底还有没有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与雷锋精神的本质是统一的,弘扬雷锋精神不仅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弘扬雷锋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要求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程度。但是,我们毕竟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  相似文献   

14.
在雷锋精神的概括、总结和提炼中,虽然没有廉政的具体字样,但雷锋精神给予我们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的启迪,是与廉洁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要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唐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大规模开展学雷锋活动也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自1990年一季度开始,唐钢每个季度都要在职工中评选出学雷锋"十佳",目前以已有近千名职工获此荣誉,为广大职工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俭创新的雷锋精神深深植根于职工心中,营造出学习先进、弘  相似文献   

17.
黄月 《民营科技》2013,(4):124-124
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以雷锋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线,符合当代大学的校园实际情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高校应该把握弘扬雷锋精神的契机,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开展学雷锋活动,在弘扬雷锋精神的同时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在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强调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激扬人民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焕发人们建设文明风尚的巨大热情,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党和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该建立学习雷锋精神的长效机制,与时俱进开展学雷锋活动,将雷锋精神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发扬和丰富雷锋精神,创新学雷锋活动形式和内容、打造学雷锋活动品牌、健全传承创新学雷锋活动体系,有效发挥雷锋精神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使雷锋精神得到有力弘扬,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应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张冬冬 《企业导报》2013,(6):257-257
当前的学习雷锋活动存在着离开雷锋精神实质的倾向,包括对雷锋精神的片面理解、活动过于形式化、强制化。对于雷锋精神没有全面理解,未理解雷锋的政治立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雷锋的崇高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对学习雷锋运动产生了偏离。  相似文献   

20.
《审计与理财》2013,(4):F0002-F0002
三月的春风吹拂大地,草长莺飞,散播着雷锋精神的志愿者服务队在江西省审计厅生根发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者精神,引领着广大审计人走进"两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关注儿童、老人等弱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